明白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米12SU后摄模组中那颗IMX989主摄CMOS的对角线尺寸,究竟是多长呢?答案是约1.6cm。
看到这,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差这么多不算虚标吗?
别急,这其实同样是个“约定俗成”的问题,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当时,第一代“电子摄像机”被发明出来,而其核心部件是一种被称为“摄像管(Camera Tube)”的、最初的光电信号转换装置。
这就是摄像管
从原理上来说,“摄像管”其实与后来的CCD、CMOS其实大同小异。这也就意味着,它当然也有着各种不同尺寸、不同感光面积的规格之分。
然而正如大家所见,“摄像管”是一个长长的、由厚玻璃包裹的管状物体,其“感光面积”只有顶部中心的一小块区域。那么问题就来了,在当时标定“摄像管”的尺寸规格时,所指的是哪一种尺寸呢?
A. 包括玻璃外壳在内,整个摄像管的整体直径;
B. 中心感光区域的直径。
答案是A。没错,这其实就是整个影像行业“传感器尺寸”衡量方式的源头。并且“1英寸CMOS”从来都不是指CMOS感光区域的对角线长度为1英寸,而是指“等同于1英寸直径摄像管所具备的感光区域尺寸”。
请注意,这个规格并不是仅限于手机上,而是适用于所有的数码成像设备。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以“英寸(或者说吋)”这个单位去形容影像传感器的尺寸,指的都是“等效于多少英寸的摄像管”,从来都不是指CMOS本身的对角线长度。
也就是说,判断米12SU的主摄CMOS“是不是真的1英寸”,不应去测量其CMOS对角线长度是不是2.54cm,而应该去测量它的CMOS是不是与其他的“1英寸相机”CMOS一样大,这样才更严谨。
CMOS尺寸其实还有两套不同的标准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1英寸CMOS”的对角线尺寸不可能是2.54cm(1英寸),那么“真正的”尺寸应该是多大呢?
答案是1.6cm,确实也就是米12SU此次采用的IMX989对角线长度。那么以此类推,1/2英寸的IMX598,“真正的”CMOS对角线尺寸就应该是0.8cm了吗?
是的,但这里其实就会引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一款CMOS的“尺寸”大于等于1/2英寸,那么实际尺寸基本上可以视为1英寸=1.6cm对角线长度;但如果一款CMOS的尺寸小于1/2英寸,则计算方式就需要再进行一次改动,换为1英寸=1.8cm对角线长度。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问题还是出在前文中所提及的“摄像管”上。道理也很简单,当摄像管越做越小后,并不是所有元器件都会“等比缩小”。或许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总之小于1/2英寸半径的摄像管中心部分的实际感光区域占比,反而会比大尺寸半径的型号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