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还能看到Muuss的主页,本身就已经不寻常了——
2000年时,Muuss不幸因车祸去世,当时他才刚过完自己的42岁生日:
还好在Web Archive上保存了那个时候的网页,我们得以看见ping的第一版源代码。
这份代码文件名是ping.shar,一个非常有年代感的后缀,如今已经基本没有人使用这个文件扩展名了。
它是一个41KB大小的文件,从编辑器中来看,大约有1600行左右的代码:
那么,ping究竟是怎么诞生的,又是如何被普及开来的?
ping是如何被普及的?最初编写这份代码的时候,Muuss完全没想过它后来会这么火。
毕竟最初的ping,只是一个用来排查实验室网络异常的测试工具。
事情源于1983年12月的一天,Muuss在阿伯丁试验场的弹道研究实验室(BRL)中做实验时,突然发现实验室的IP网络出现了异常情况。
这时候,他回忆起几个月前,自己曾参与过一次DARPA在挪威举办的研讨会,会上一位名叫Dave Mills的博士,提到过用ICMP数据包测试延迟的方法。
Muuss认为,这个工具的原理,就像是发射声波并接收它的回波以计算往返时间一样。
△声呐,图源维基百科
刚好Muuss在大学的时候学过不少声呐和雷达系统的建模,他很快写了一个程序,并将之命名为ping,在声呐中指代声音脉冲、也就是信号的意思。
随后,Muuss只用了一晚上,就将ping的程序写了出来。
虽然写出来的时候,他所在的实验室已经将网络问题解决了,但Muuss还是将它作为一个公有领域软件(public domain software,使用时无需许可证)发布了出去。
很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rick Engelke发现了这份软件,将它改写了一版(遵循GPL开源协议),放入伯克利自己开发的Unix操作系统BSD4.3版本中。
随后,计算机工程师Tim Crawford又基于MIT开源协议,写了一个ReactOS版本的ping代码。
再之后,ping被各个计算机大牛写入各种操作系统如macOS、Linux和Windows中,又加入了更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