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西·内斯塔特制作的 喷绘标语
良叔问过一个手机业内的人,他说这种做法很普遍,也很简单。
手机中的芯片,可以记录电池使用的次数和时间,过了保修期,就可以使电池强制报废。
而且,芯片还可以检测电池是不是原装。如果不是原装,芯片会快速消耗电池,于是你就不得不买原装电池了。
苹果更聪明的一点是,它的机型是封闭式的,而且是独特的款式和螺丝,让你没办法打开进行自主维修。
这样,它们的“计划报废”才得以顺利进行。
两年前,iPhone爆出“降速门”事件。随着新系统的更新,老iPhone越来越慢,如果你想跟上节奏就要换新手机。
这当然引起了民众的愤怒。iPhone出来解释,说这纯粹是技术问题......今天你应该知道了,这也许就是“计划报废”的一部分。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主持人说:“当今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把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消耗掉。”
你可以盘点一下你手上的电子产品,它们是不是总以各种原因变得无法使用?而你又不得不买新的。
不仅是电子产品,你可以想想身边的物品:孩子的新玩具,根本玩不了几天;家里的雨伞,
撑不过几场风雨;一支钢笔正在被一排签字笔取代......
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耐用品”沦为“快消品”.....它们不停地被报废,不停地推陈出新。
我们在创造越来越多垃圾的同时,也为商家创造了节节攀升的业绩。
5、科技之恶
如果前面几种诡计都属于传统行为,警醒一点或许可以避免。
那么随着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到来,很多人注定无法逃避商家的魔咒。
魔咒一:算法*熟 媒体人琢磨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事。
他经常使用某打车软件约车去机场和车站,他助理也经常用这个软件。
一次偶然的机会,琢磨先生发现:同样的距离,助理打车的价格比自己低了不少。
后来,他问了身边很多朋友,发现这是个共性问题。
越是经常使用这个软件的人,价格越高。
其实这就是一种算法*熟。 简单讲,就是企业利用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因人而异地制订出不同价格的策略。
就如那个软件,能算出你对它的依赖性高低,而且从来没有质疑过价格。
因此给你的画像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高频消费者。
互联网公司就喜欢你这样的金主。于是,自然匹配较高的价格。
当然,关于“算法*熟”,互联网公司打死也不会承认的。
但有很多实锤证据,却很难推翻。
去年,作家王小山发了一条微博,点名旅游APP“飞猪”*熟。他这几年都在“飞猪”上买机票。
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机票竟然比别人贵很多。
“算法*熟”的问题,很多人在知乎上讨论。
其中一位商务人士,晒出一张对照图,并讲了自己的故事。 他长年在某知名旅游平台上订酒店。
一次到了酒店发现,挂牌价竟比自己订的还便宜。
他留了个心眼,回去后用老婆的手机去订。
结果发现,确实比自己订的便宜一些。而且老婆基本没怎么用过这个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