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在不同矿种的规范中有具体要求,编写报告时一定要把规范中此部分的内容看清、弄懂。
将某矿体定义为某一勘查类型时,原则上至少应满足“三条线”原则。
(5)工程间距是指控制矿体的相邻勘查工程的实际距离。
不同矿种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根据影响矿体特征的主要因素确定。
如沉积(海相、湖相)矿产,以构造复杂程度、矿层稳定程度或以岩溶发育程度为主要因素来确定工程间距;G层铝土矿,剥蚀、侵蚀对其规模影响甚大,应将其作为主要因素之一考虑;风化壳类型矿床的工程间距,应结合地形、地貌特征合理确定(坡顶、坡腰、坡脚),不能死扣网度;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岩浆矿床、变质矿床则另有特征。
如德兴银山矿床,矿床勘查类型为II类型,《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DZ/T 0214-2020)附录A.5中参考基本勘查工程间距为(120-160m)*(80-100m)(走向*倾斜),但该矿区有着主要矿体倾斜延伸远远大于走向延长的特点,故该矿区采用的基本勘查工程间距为100*120m。
另外,《总则》中要求探明、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一般是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或放稀1倍,但不限于1倍,以满足相应勘查研究程度要求为准则,也就是说如果加密或放稀1倍不能满足要求,则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
对于过渡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如前图《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DZ/T 0214-2020)中所示,当矿体确定为I-II类型时,应在I类型勘查工程间距下限和II类型勘查工程间距的上限值之间取值,II-III类型类同,亦即如铜矿I类型为(200-240m)*(100-200m)(走向*倾斜),II类型为(120-160m)*(80-100m)(走向*倾斜),那么两者的过渡类型I-II类型勘查工程间距为(160-200m)*(100m)(走向*倾斜),再通过类比、地质统计学分析、工程验证等方法,论证勘查工程间距的合理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第二部分,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1)勘查方法及手段的选择
矿产勘查技术方法依据其原理可划分为:地质测量法、重砂测量法、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遥测量法、探矿工程法等。
1:1万地质填图、1:2000地质填图、探槽、钻探、坑道、剖面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矿测试等是工作的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