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经》
有鸟焉,其状如鸮(xiāo),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䳇。
翠山中生活着一种鸟,名叫鹦䳇,也就是鹦鹉。它的样子像猫头鹰,却长着青色的羽毛和红色的嘴,嘴里面还有像人一样的舌头。它能学人说话,“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
古人认为鹦䳇学舌就像是小孩跟母亲学说话,因此鹦䳇这两个字里面有“婴”“母”。也有人认为鹦䳇能说人话,是因为这种鸟的舌头的构造像小孩的舌头,所以能吐出字词的发音;眨眼的时候,上下眼睑和人眨眼时一样动,只有这种鸟有这种特性。
印度流传着一个“鹦鹉灭火”的故事。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一只鹦鹉,还有很多其他的小动物。有一天,山里的竹林起了大火,鸟兽们都惊恐万分,到处逃窜,甚至有一些小动物被大火活活烧死了。
鹦鹉看到这种惨状,十分着急。它想到水能灭火,便赶忙飞到山间小溪边,用溪水浸透羽毛。等它飞回来,再挤出羽毛里的水,洒到火上。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鹦鹉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取水灭火。
天帝问鹦鹉:"这么大的火,凭你自己的力量,怎么把它扑灭呢?”鹦鹉回答说:"这么多动物都生活在竹林里,一旦竹林被烧毁,它们就无家可归了。再说,如果不把大火扑灭,还会有更多的动物被烧死。我的力量虽然很小,但坚持下去,一定能把火扑灭的。”
鹦鹉的行为最终感动了天帝,天帝招来了掌管雨水的天神,下了一场大雨,把火浇灭了。
鹦鹉能模仿人说话,古人相信它们有着人类一样的灵魂,所以古人把它当作可以通往冥界的神灵之鸟。后来,鹦鹉又成了爱情和欢乐的象征,并出现在文艺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