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管有两对弹性薄膜,叫内、外鸣膜,它们形成了一对狭缝,通过气管内冲出的空气,使鸣膜等鼓
动而发出声音。
相比于其他鸟类,鸣禽的鸣管结构更发达,控制鸣膜等鼓动的微小肌肉对更多,所以它们可以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新大陆秃鹫,新大陆秃鹫并不具有鸣管这种器官,所以它们只能发出咕咕或嘶嘶两种声音。
会说话的第一步就是可以发声,鸣管的加持让鹦鹉有了可以说话的条件,即使它的鸣管只是中等水平。
生物学研究发现,任何可以学习声音的鸟类,大脑中都有一个专门的“唱歌系统”,这个系统控制鸟类的学声。
鹦鹉的“唱歌系统”具有两层:内部的“核心”以及外部的“外壳”,前者是所有学声的鸟都有的,后者是鹦鹉独有的。
这就是为什么鹦鹉在学声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也更专业的原因,虽然具体的运作方式依然还不为人知。
鹦鹉为什么要学人类说话?同辈压力在起作用
鹦鹉模仿人类说话并不是为了好玩,而且它们模仿的对象也不仅仅只有人类,只要是能听到的声音它们都可以模仿。
研究表明,鹦鹉之所以模仿人类说话是为了融入人类的生活,或者说,鹦鹉的是为了融入新的环境才会学其他的声音。
学术上有一个词叫做“同辈压力”,西方对这个词的解释是:因害怕被同伴排挤,而放弃自我,做出顺应别人的选择。
这种心理我们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学校或者社会上的很多竞争都是由于同辈压力,谁都想做得更好。
放到鹦鹉中就是:你看,人类它们都会说话,我要是不会说的话岂不是显得很另类,所以它们开始学人说话。
当然,这是对于参与到人类社会中的鹦鹉而言,如果是野生鹦鹉的话,它们会对别的声音感兴趣。
野外的鹦鹉有时可能出现区域性的“方言”,因为不同地方的鹦鹉都有不同的模仿对象,因而它们会说不一样的“话”。
“方言”的存在可以为鹦鹉寻求配偶或者拉帮结派提供便利,因为有着共同的语言,合作起来更方便。
而且,“方言”也可以用来辨别“自己人”和“外地人”,这对保持鹦鹉种群和领土的完整性很重要。
鹦鹉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一般情况下,鹦鹉的确在重复自己听到的话,但这些话可能并不是它们真正意思的表达。
比如,你进门之后它会说回来啦之类的话,但其实它们想表达的意思是:看,有人出现了,有人过来了!
还有,鹦鹉很容易被人类的哈哈大笑或者其他带感的声音影响,高分贝的声音更能刺激到它们。
一般情况下的鹦鹉有点神经大条,但经过特殊训练的鹦鹉就大为不同了,会令你刮目相看。
美国科学家艾琳·佩珀伯格(Irene Pepperberg)就曾在实验室养了一只非洲灰鹦鹉,这只鹦鹉名字叫亚历克斯(Alex)。
Alex是一只很聪明的鹦鹉,在佩珀伯格的训练下,它可以识别50种不同物体,7种颜色和5种形状。并且在向其展示它从未见过的颜色时,它会提问: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