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拥有边清零解释,关于各种清零的解释

首页 > 宠物 > 作者:YD1662023-11-28 13:08:2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罗敷在《越简单,越美好》中写道:“人的*是无穷的,而我们的生活是有限的。”

我们想要金钱,想要名利,想要成功,还想要很多很多,但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生活也是有限的。有人可以在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堆满18个平方的东西,也有人可以把熟透了没有一点营养的蔬菜做成一顿正餐。

仔细看看自己的身边,你的生活里还有多余的,能够施展自己身心的空间吗?

很多人要么被淹没在杂乱无章的房间里,要么就是奔走于各个饭局的路上。

房间里这么多的东西,真的都是能派上用场的吗?身边那么多的社交,真的都是有必要的吗?

边拥有边清零解释,关于各种清零的解释(1)

著名演员陈道明老师在《简慢人生》中写道:“世间万物由简至繁走到今天,该由繁至简了。”

我们都知道,陈道明老师一直以清高著称,甚至他自己都坦言,自己不喜欢社交应酬。在拍戏之余,就喜欢享受午后阳光,过自己的缓慢生活。

这是很多人向往的境界,也是大家难以达到的境界。然而,往往那些懂得生活的人,都是知道如何清零的人。


清零意味着舍弃,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使自己的生活和心情都有更多的呼吸空间。

给物品做减法,给我们的心灵做加法,这不失为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很多时候,“断舍离”就是一种行为治疗的方式。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内心的执念。这才是断舍离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难以真正办到的事情。

边拥有边清零解释,关于各种清零的解释(2)

从马勒自我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婴儿和母亲的分离个体化,对个体今后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分离个体化有几个亚型,六到十个月为孵化期,在这个时期,孩子会在母亲不在时抓住毛毯,床单或者玩具,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母亲这个客体,让他探索世界,缓解这个孩子的分离焦虑。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长大成人后,如果潜意识里没有时间或是空间感时,就很容易在面对人事变迁时产生焦虑,为了躲避这样的感受,个体会不自觉的躲到自己相对熟悉的空间里,寻求庇佑和安全感。

久而久之,我们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搬到这个“熟悉的空间”里,这个“空间”在一点点壮大,最后变成了我们精神的依附体,也充斥了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边拥有边清零解释,关于各种清零的解释(3)

对熟悉感越是依赖,我们就越是难以摆脱依赖带来的问题。

比如,储物癖患者会因为周遭物品堆积而感到满足和充实;习惯性将个体价值放在他人身上的人,会乐此不疲的参与各种社交活动,无论这些社交对自己而言有没有用。

能量守恒定律大家都知道,没有新的空间和位置来迎接新的事物,那我们就只有在过去里不停的打转。所以想要生活品质有所提升,我们就需要除旧迎新。

边拥有边清零解释,关于各种清零的解释(4)

清除多余物质

当房间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时,我们就应该想想,当初为什么把这些东西搬回了家里,留在家里这么长时间是否有真的发挥作用。

并不是家里东西越多,就越能彰显品位。相反,真正的简洁化才给人更高级的感觉。因为过多的物品堆积,只会让归纳成为一件麻烦的事,最后就像印度垃圾场,看上去又乱又脏。

很多女孩子打开衣柜就说,自己又没衣服穿了。明明柜子里的衣服都多得装不下了,却还是为“穿什么”而苦恼。这就是选择越多,越不自由的最好例子。

现在已经看不上的衣服,不如就丢掉。毕竟生活的主角不是物质,而是自己。

边拥有边清零解释,关于各种清零的解释(5)

清除不必要的社交

钱钟书老先生遗世独立,他是拒绝无聊社交的典范。

这个社会充满了虚伪和浮躁,当然也有不少无用的社交。“无用社交”在不同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难以一概而论。但是无用社交的共同点就是,它无法给你带来你内心真正需要和想要的东西。

与其沉迷于社交,结识无关紧要的朋友,倒不如把这时间和精力让给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想做的事,哪怕只是钻研一本曾经没看懂的书,大概也比无用社交来得有用。

“不必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钱钟书如是说。

把自己活明白了,比什么都重要。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