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猫妈妈会叼着猫咪的后颈肉移动它们,在移动猫咪时,哭闹以及挣扎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它们暴露在危险中,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所以在移动时哭闹以及挣扎的小猫被自然选择淘汰了。
能够顺利长大并且繁衍下一代的猫咪,大多保留了在被猫妈妈叼着走时安静的特征。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掐捏诱导的行为抑制。
其实,这种行为不仅在猫咪身上会出现,在人类身上也能见到这种特征。
人类婴儿哭闹与移动日本神经科学家黑田久美和同事记录了12例1-6个月大的婴儿哭闹行为。他们发现,当婴儿哭闹时,母亲将它们抱起并走路时,婴儿的哭闹情绪将会下降,脉搏也下降,哭声将会在2-3秒后消失。
他们为了验证婴儿的哭闹行为和母亲的移动之间的关系,在老鼠身上进行了实验。他们首先结社,老鼠的幼崽和人类婴儿相似,也会有生理和行为反应。
实验中,他们把微型电极放在幼崽身上,以便追踪它们的心率和反应。
通过实验发现,当老鼠妈妈对幼崽进行移动时,幼崽身体会保持不动,并且后腿会紧贴身子。
当实验者模拟老鼠妈妈对幼崽进行抓握时,幼崽也会保持类似的行为。
当老鼠幼崽断奶之后,该反应变得不再明显。
从老鼠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当老鼠幼崽被妈妈叼着走时,老鼠幼崽的心率和人类婴儿一样都下降了许多,表现地更平静。
那么,是什么导致它们如此平静呢?
为什么婴儿会表现出平静?2013年,科学家吡咯烷酮破坏了老鼠幼崽的触觉和本体感受,发现老鼠妈妈在运输幼崽时,幼崽不会表现出安静、后腿紧贴身子的表现,而且鼠妈妈运输幼崽时,所耗费的时间比原来更长。
也就是说,控制幼崽保持不动的秘密不在于后颈肉,而是当后颈肉被提起时,副交感神经会像大脑释放出信号:我被拎起来了。
而小脑根据这个信息作出判断,判断的信息是:不要动,这是妈妈在移动我。所以当它们被拎起来时,心率会下降,并蜷起身子,方便妈妈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