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在古代,人们晚上照明用的一般是各种油灯,或是各种易燃物做成的东西,一般都统称为火烛。
这火烛,属于明火,也是晚上主要明火的来源。由于各种不注意,或是不小心,这小小火烛也会引起很大的火灾。
所以,就有更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历史巡更场景了。为什么要“小心火烛”呢,以前人们的房屋很多都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甚至是草房,都是很容易起火的,更夫的这种打更叫喊,实际上也是提醒人们注意用火安全,防范用火,如果不“小心火烛”,那就会引发火灾,造成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后来,人们慢慢的就把火灾,也称之为火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失火了,着火了。因为火烛才会出现的车,自然就叫火烛车了。
当然了,现在日常口语中,还知道说“火烛”“火烛车”的,基本上都是三四十往上的人了,年轻一代人说白话的都少了,更不说这种地方词汇了。
望火楼除了有观测地方火情的“瞭望塔”功能,还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也是“信息塔”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都知道,在1958年的时候,全国范围起了一场“除四害”的运动。那时候因为生产力,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老鼠、苍蝇、蚊子、麻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身体健康都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由此“除四害”就成为日常人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白天各种找鼠洞,干扰麻雀,搞卫生,清积水,等等,总之就是尽力的对四害的生活环境,滋生环境大力清理,极力做到“赶尽*绝”。
但是,由于“四害”都有各自的生存环境,灭鼠扰雀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见洞就挖,见雀就扰就可以了,但苍蝇蚊虫就比较难了,除了白天清积水,搞卫生,还是会有很多蚊蝇的生存死角没法清理的,所以晚上还是有不少的蚊子会出来咬人。
为了灭蚊,当时就有一种“蚊炮”。五六十年代的“蚊炮”没见过,但八十年代的“蚊泡”见过,就是类似于啤酒瓶盖大小厚薄的,可以用火点着,不会起明火只会冒很浓很浓的烟,夸张点说,点着了“蚊炮”,那就是今天“蚊香的功效,烟雾弹的效果”,有很好的驱蚊灭蚊功能。
当时白天的时候,各街道的居委会等单位会向辖区的居民们统一发放免费的“蚊炮”,居民拿到后,也不是随意的,各家想点就点着灭蚊的。如果东一家点,西一家点,你六点点,我七点点,只能把蚊子来回赶而已,达不到灭蚊目的。
根据蚊子的生活习性,晚上六七点是蚊子出洞的高峰,也是“蚊炮”发挥最佳效果的时间,所以,南宁市规定,全市居民统一六点钟开点“蚊炮”。
但是那个时代,可不是每家都有手表,挂钟之类的,很多人都不知道时间,错过六点半这个点“蚊炮”的时间也是很多的,所以,南宁市想到了这个望火楼,每晚六点半,在望火楼上拉响警报。
望火楼作为全城最高的建筑,全城也没有多少高层建筑,这警报声无阻无拦的能传得很远。全南宁的市民们听到这声音,就知道该点“蚊炮”了,于是在家里点着了“蚊炮”就关好门窗往外空地走,让浓烟薰*屋里的蚊虫,等半小时烟雾消散后,再回家。
图源:南宁消防
到八九十年代,南宁逐渐迎来城市发展的高峰,各种高楼大厦一栋栋的建起,几十米,上百米的高楼都算是底层建筑了,二百,三百都只能算是中层,四百余米才叫高层,这仅仅29.4米的望火楼夹在其中,已经是望不穿高楼,望不出几米了,消防瞭望功能已经发挥不出来了,于是,在1988年停止使用。
闹市之中已不起眼的南宁曾经第一高楼,渐渐边缘了,被人遗忘了,再后来,为保留城市记忆,据说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还有说望火楼上原来有个铜钟,也拆去国家消防博物馆,成为了国家级文物了。
七十年过去,至于这楼还有什么样的故事,也只有曾经在此工作过的人才知道了,更多的人,只是对此怀旧罢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好像几个时期的南宁望火楼旧图,上面是二层还是三层都有不同体现,不知道有什么说法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