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聊聊结婚放鞭炮。我是江西婺源人,婺源过去属于徽州,建国后划归江西,但是我们那里无论是农村房屋的建筑风格,还是民俗风情,都保留着徽州的特色。
在婺源,以前接亲炸鞭炮是有规矩的,什么时候炸,什么时候停,都有一套说法。我来说说我大姐出嫁的经历,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我大姐结婚是在正月,在定亲之前,就把大姐和姐夫的生辰八字,找专门的人看过,选好定亲的时间和结婚的日子,娘家出门的时辰和去婆家进门的时辰,都事先看好,不能耽误时辰。所以在我们那边遇到接亲的车队,一般都主动让开。不能耽误别人的时间,否则运势不好(这是迷信)。
在我大姐出嫁的前一天,我家请全村人和亲戚朋友们喝喜酒,时间是在中午,专门有请客的人,按着宾客的名单上门相请,有的去一次就行,有的则要去三次,主要看客人讲不讲究老规矩。(老规矩是三请)
开席之前,专门有人按照规定的时间炸冲天炮,一次炸三个,提醒宾客入席,一般炸三次,第三次炸完之后,规定的开席时间一到,就立即鸣炮开席。
酒席的时间也是有规定的,一般十一点半开席,到下午一点钟,时间一到,就会炸鞭炮,提醒宾客结束。
晚上的酒席,都是亲戚和隔壁邻居,还有帮忙做事的人,不会炸鞭炮。
根据约定的时间,前来接亲的车子到了村口,要炸冲天炮,也是三个,我家负责送亲的管事人听到三声冲天炮,就知道车队到了村口,也安排人炸三个冲天炮,表示这边已经准备好。
那时天还没亮,我和弟弟都在睡觉,被鞭炮声吵醒,穿上衣服起来一看,见大姐穿着一身红色的嫁装,在房间里和我母亲哭成一团。我们那里有哭嫁的习俗,哭得越伤心,娘家这边越兴旺。一起哭的还有我二姐以及邻居的婶婶们,我和弟弟还小,也跟着一起哭,但被人拉开,说男孩不用哭,等会站在门边要红包就行。
接大姐的车队从村口缓缓进来,一路上鞭炮不能停(是村里的规矩,鞭炮炸得越多,全村人越兴旺,这种事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到了门口,我和弟弟,还有邻居的孩子堵着门,要红包。外面递红包的同时,鞭炮不能停,我们家这边负责炸鞭炮的人,抬着一筐鞭炮在门口,迎亲的炸一挂,我们这边也要炸一挂。
堵门的时间也不长,我们几个孩子和厨房干活的几个师傅领到红包就行了,有人朝外面喊一声“开门了”。开门后,大姐夫那边迎亲的负责人领着几个小伙子进屋。进门之后,鞭炮就停了,接亲的人坐下喝茶,其实也就喝两三口,我父亲在母亲的哭声中,从房内背出大姐,二姐打着红伞紧跟着,鞭炮重新响起,这时候是双方都一齐炸鞭炮,不能停。大姐一出门,母亲的哭声就停止了,但是大姐的哭声不能停。
门口外铺上一块红布,大姐站在红布上,回头朝着我父母和家门口鞠躬,同时哭着说一声“爸、妈,我去了!”
我大姐夫背起二姐,一直背到车上。随着车队开动,我家炸了一串最大挂的,炸完之后,炸三个冲天炮。至此,送嫁的仪式全程结束。剩下的鞭炮,则是姐夫三天回门的时候用,意思一下就行,三支冲天炮,一挂小鞭炮,还是我在门口点燃的。
接我大姐的车队在村里行驶的时候,鞭炮同样不能停,出了村就不需要了,在路上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人,才炸一小串,车队过路口,也要炸一小串。
随着社会进步,很多炸鞭炮的礼节都省了,没有那么多讲究,但哭嫁一直都有。不过,也有不哭的,我参加过一个朋友嫁女,他老婆就没哭,开开心心送女儿出门。
整个婚礼,鞭炮和香烟这两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聊完我大姐出嫁炸鞭炮的礼仪,再来说说过年炸鞭炮。其实过年炸鞭炮,没有那么多讲究。从小年二十四开始,在灶台上香(有些地方的小年是二十三),不需要炸鞭炮。都是像我这样的顽皮孩子,偷偷拆开家里的鞭炮,拿出去炸着玩,父母见到都不管,只吩咐一声,不要去柴垛和草垛那边,在大街上或者屋子旁边的田里玩就行。有一年我用鞭炮,把别人菜园里的包心菜炸得稀巴烂,这才挨了一顿揍。
村里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
大年三十晚上,满桌子的菜,吃年夜饭之前,父亲亲自炸鞭炮,先点三支冲天炮,再炸一串挂鞭。也有人家炸五支冲天炮的。一般都是单数,不会炸双数,双数不吉利。后来由于冲天炮的质量不好,经常有人被炸了手,所以慢慢地,就没有多少人家炸冲天炮了。
吃完年夜饭就是放烟花,我们小时候没有大烟花,都是拿在手里玩耍的,大人小孩一起玩。为了防止衣服被烟花烧破,必须穿上旧衣服。
大年初一开门,也要炸鞭炮的,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炸鞭炮,但开门的时间没有准确的规定,有的人家过了十二点就开门迎新,有的人家七八点钟才开门炸鞭炮。
朋友们,你们那边过年和婚嫁,有什么炸鞭炮的习俗呢?欢迎在下面评论说说,也让大家见识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