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 王悦舟:
我们发现在柜台后面的,大多是收购翡翠的坐商,而在市场当中,有大量手持翡翠成品或者半成品兜售的游商,对于游商,市场管理方面难以实现完全监管,这也就给制假售假留下了空间。
游商数量多 市场监管难度大
在皎湾市场,拿着几十甚至几百件翡翠制品,在各个摊位前兜售的游商数量很多,而这些游商手中的一袋袋翡翠往往是成批出售,不拆开单卖。
央视记者 王悦舟:
我们发现很多专业的商家往往会一次性收购几十甚至上百件翡翠,但是一般游客一次只购买几件,这让一些游商可以轻易分辨二者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在这个市场中虽然售假比例低,但游客却经常上当的原因。
缅甸翡翠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真假难辨
随着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造假手段,不单是普通消费者,即使是一些从业多年的商家也会偶尔有走眼被骗的时候,但是出于爱面子和怕麻烦等种种原因,他们经常放弃追究。
缅甸曼德勒皎湾翡翠市场业户 固昂觉漂:
我就买到过假翡翠,但我们承认是我们自己犯的错,就自己留下了。也想去找卖假货的人,但是要找到他们很麻烦,所以一般翡翠数额不多我们就不追究了。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买到假货的人不愿意追究,纵容了造假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不断高涨的翡翠价格,也促使造假者不断寻找更多更难分辨的造假手段。据业内人士透露,近年来,一些新出现的造假方式,让不少从业多年的专业人士都出现了判断错误的情况。
专家建议:买翡翠切勿贪图便宜
对于之前有游客提到的买了半年就出现绿色逐渐消失、并且露出灰色斑点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是遇到了抛光料。
随后,业内人士向记者展示了一块添加了抛光料的翡翠手镯,只要用湿巾在翡翠表面稍加摩擦,就会擦下一些绿色的抛光粉,但这些抛光粉只是附着在翡翠制品表面,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逐渐脱落,露出原本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