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曾认为戒指这个饰品是由西方文化传播而来,就算小编也不例外。但其实戒指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历史中了,只是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实在太过广博,戒指文化在其中发出的光芒实在太过细微,被人们无意中忽略了,而且随着朝代变更、文化交融,其中蕴含的意义也被潜移默化的改变淡化。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劳作的同时就通过各种方式来打扮自己,只是当时的材料有限,大多数首饰都是用当时的兽骨、牙骨、玉石等打磨而成。第一串骨制的项链、石制的手链等,虽然工艺简单,但是表面打磨得却很光滑。
虽然历史上对戒指的起源没有明确的记载,但1959年,考古学家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中就曾发现20枚指环,其中有9枚仍套在死者的指骨上。根据出土的文物研究可知,戒指这个产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在古代历史中,戒指刚开始并不叫戒指,大多被称为约指、指环、代指、金镏子等。
后来到了商朝,因为当时的人们经常用弓箭打猎,而大拇指这部分经常会被弓弦所磨伤,所以出现了一种型为指环,但名为“韘”的饰物,一般都是用玉石打磨而成,套在大拇指上作为勾弦所用,这就是戒指最早出现除配饰之外的用途。
到了秦汉大一统时期,文化昌荣。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内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那个时期的金属冶炼能力大大提升,出现了更多以金银铜等金属材质的戒指,还不乏有一些别具一格的玛瑙、松石、琉璃材质的戒指。这个时期的戒指相比于商朝,也不再趋于实用性,除了作为配饰,还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
戒指最早盛行在古代宫廷中的含义是“避忌的标志”。皇帝虽然后宫佳丽三千,但也规矩众多,嫔妃如果想要接受皇帝的临幸,就必须接受女吏的登记,女吏就会发给嫔妃两枚指环,一种是金指环,一种银指环。嫔妃即将侍奉帝王前,就会将银指环带到左手上,侍奉结束后就会将戒指带到右手上。如果嫔妃们有了身孕或是来了月事,便将金指环佩戴在手上,女吏们看到后,便不再将其列入名单中。所以在当时指环的作用就是一种标记,暗示后宫嫔妃是否有月事在身,能否接受临幸。
指环后来也传到了民间,妇女在*期间也会佩戴,用来告诫自己的丈夫应当“戒止”房事,所以在后来的流传中,指环也慢慢被称为戒指。
秦汉期间,妇女佩戴戒指已经很是普遍,但到了东汉期间,民间又把它作为定情之物,少男少女之间会互送戒指用来表达心意。后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断变更,各民族交融,文化风俗也互相影响,佩戴戒指这种习俗这才真正的普及开来,不管男女老少都会选择心仪的戒指佩戴。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戒指出土文物也是最多,形式也会更加多样,工艺更加复杂,甚至还分为了镶嵌类和环形的戒指,与我们当前最流行的戒指款式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到了唐代,作为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人们也更注意自身的形象。但戒指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而逐渐销声匿迹,只有作为信物才会佩戴在身上,而不是戴在手上。女性身上的配饰也变成多以簪、钗、歩摇等更华美艳丽的头饰和项饰为主。
随着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在宋朝指环又开始渐渐地流行起来。南宋时期,金指环与金钏、金帔坠还成为了结婚聘礼中的三金。
到了元朝,戒指一词才正式出现在历史中。在明朝戒指终于开始了进一步的发展,戒指开始成对出现,造型也更加独特有创意,比如说马镫型、金锭型,连曾经常用在手镯上的龙头连珠造型也出现在戒指上。戒指上的图案也变得丰富,一些花草鱼虫,人物文字都会成为装饰性的图案。
到了清朝,戒指的发展可以称得上花样百变,红蓝宝石的镶嵌型戒指款式更为多样,用和田玉,翡翠制作的戒指也重新流行了起来,不仅商朝的“韘”重新出现,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叫做戒指表的舶来品。
现如今,现代戒指文化的发展之迅速,衍生出了更多关于佩戴戒指的寓意。比如女性在左手无名指或者中指上佩戴戒指代表已经名花有主,表示拒绝其他男士的追求;戒指带在左手食指上就是表示尚未结婚,接受追求;带在左手小指上的就是不婚族。所以弄清楚这些隐藏在戒指背后的寓意对于生活又会有着很大的帮助,防止原地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