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作为南朝政权的开创者,是当时非常出名的一位皇帝,而且他的一生也有很多的传奇之处,他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博学多才的一位皇帝,不仅如此,他还是执掌朝政48年之久的一位皇帝。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有生之年非常迷恋于佛教广介寺庙发展僧徒,并且身先立行,多次撇下朝中事物,往返于寺庙之中,他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位之时出家的皇帝。那么,他为何宁愿撇下自己的大好江山而多次出家呢?有人说他一心向佛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还有人说他是因为看破红尘不再留恋皇帝的宝座,还有人说是为了使朝臣通过为其赎身的方式,从而收揽钱财,是这三种解释根本性问题推敲,如果他一心皈依佛门完全可以推诿出家,没必要如此的来回折腾,如果他真的是要揽财,天下万物皆归为其有,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动心思。
那么根据后人的猜测,他的些举完全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萧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国之君,除了来自于他自身的雄才伟略之外,也归功于僧侣的势力与舆论支持。那么无论是出于对佛教的报恩,还是个人信仰,在他登基为帝之后于公于私都要扩大佛教的声势,将其推向一个鼎盛时期,而把君权和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是萧衍从政期间的一大特色。而他频频往返于朝党与寺庙之间,一再弃大好江山与不顾而出家为僧,一再扶持寺院的经济,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势将佛教定为国教,均是为了他争取佛教支持的一种政治手段。随着他大力的支持与发展佛教势力,从而起到了对南梁的巩固的效果。
任何宗教,对于被广大势力压迫的人民而言,都在精神上起着麻痹,欺骗群众的作用,而由于萧衍佛教及其他道教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的研究之后,他看来佛教不仅具备其它道教的使人恪守礼法,劝说人们不要计较争端的影响,还可以使人们安于现状,不去做反抗斗争,所以萧衍择选它来作为执政者欺骗麻痹,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而佛教修行的方法则对人民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也更具欺骗性,而萧衍一贯擅长心理战术,在他早年领兵征战之时,他就总结到,用兵之首,攻心为上,而兵战则次之,所以他身先立行,带着广大民众大兴佛教,他的此举也无疑是为了凭借佛教征服天下,人心加强他们的思想统治,从而使自己建立更大的声威。
历代历代的统治者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他们年龄越大,他的猜疑心就越重,就会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够忠诚,而甘萧衍也毫不例外。一次次的放弃朝中政务,往返于寺庙之间,总是赖在寺庙里不肯走,绝非是单纯的为了诵经念佛,也并非是诚心诚意的为僧侣执行杂役,其实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玩弄政治权术,来辨别尊贵族以及文物馆官对自己是否忠诚,看赵成是不是有诚意说给他这个快要,不过气的皇帝,是不是真心希望他能够回宫执掌朝政。而萧衍这种唯我独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也直接纵使了广大百姓对佛教更加的迷恋,而且使朝臣对他的这种迷恋于佛教的信仰更坚信不疑。而通过他的这些政治表演,萧衍却进一步的加强了自己的政治权威,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是不论他出于何种目的,信仰佛教已成为萧衍在位时期社会上的一大传统,而他也成为了人们一心崇拜的皇帝菩萨,也可以说,他的这一举措确实对他的权势起到了一个巩固的作为,但是,在后期他的性格也愈发的变得封闭,保守,刚愎起来,由其在晚年时期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喜欢听信别人的阿谀奉承,听不到半点的半点直言不讳,如果有人直言进谏,甚至会落下个尸首异处的悲惨结局,从而致使朝中大臣在得知他这一特点之后,争相阿谀奉承,不敢直言,对他言听计从,谁也不敢在他面前说一句真话,最终导致了侯景之战。而在此战役之中也致使他被困死于后宫之中的悲惨结局,但是此时的佛祖也并没有发挥它真正的用途,保佑他与他的朝政安然无恙。
根据史料的记载,虽然梁武帝在后期他也流露出了对过度迷恋于佛教作出悔恨的意思,可惜大错已经铸成,后悔也为时已晚了。那么,梁武帝为何要如此的推崇佛教呢?如果他大兴佛教之举,只是为了笼络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梁武帝也犯不着多次,一次次只身前往寺庙出家为僧,而使大臣交出大量的赎金这些幼稚行为,他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导致他多次往返于寺庙之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大好江山社稷而出家为僧,后人也只能进行相关的猜测了,但是并没有得到定论,这也是后人至今为止的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