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绝不仅仅只是军事力量的强弱,*就曾经说过“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于日本为什么会战败这个问题,除去其发动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之外,大家讨论最多的可能是军事和政治层面,以及石油能源对于日本的制约,而日本本身面积狭小、工业实力薄弱、战时经济管理体制落后等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妄图称霸亚洲甚至世界,但他的经济力量完全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经济实力对于战争的规模、持续的时间以及战争的结局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从经济因素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日本为什么二战必败?
一、资源决定了战争规模与持续时间首先,日本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差距较大,就比如1929年,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法国的2/5,英国的1/5,美国的1/7;到了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时,其工业总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8%,排在美、英、德、法等国的后面;
不仅如此,其科技水平也不足以支持他发动较大规模的战争,虽然在一战之后日本的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相比较,作为显示基本技术的工作母机最为落后,严重的依赖进口,举个例子,战争期间,日本需要大规模的制造飞机、坦克,但是现实中,日本制造飞机与坦克工业所需要的车床,有70%都是从美国引进的,美国即使不掐断石油这条线,仅仅是制造工业这条线,日本就不足以持续发动一个长期战争;
战略资源是滋养战争的血液,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十分短缺,战争所必需的大量物资,都十分依赖进口,如果想要发动一个大规模战争,就需要对殖民地和占领区进行掠夺,也就是所谓的以战养战,通过掠夺占领区和殖民地的资源,来弥补他自身的缺陷;我国资源丰富,在日本法西斯的描述中,是这样的“中国铁矿、石灰之丰富,石油之有望,棉花之栽培,羊之饲料,及其他物质,举凡我国国民经济所必要者,与实行国防计划所必要之原材料,皆能求之于中国”,在1940年的统计中,从朝鲜、我国台湾、东北等地的企业,在日本总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来看,煤为39.1%,铁矿砂为81.6%,生铁27.3%;日本虽然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但还有一个问题,日本需要将这些掠夺来的资源,通过海上交通运回日本本土才会发挥其功效,所以海上交通成了日本战争经济的生命线,一旦这条海上生命线被切断,日本的战争经济就会出现贫血的现象,进而瘫痪掉日本整个的战时经济;
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失败之后,日本就已经丧失了对于太平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从1942年1月到1944年12月,日本商船损失近700万吨,日本商船的总吨位也从1942年605.2万吨减少到了1944年12月的284.7万吨,可以说,日本虽然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其在运送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为了弥补商船损失造成的商船不足的情况,日本就不得不减少军舰的生产,从而节省出钢材来制造商船,说简单点就是,日本此时,想要多要商船,往回运资源、运战争所需要的原材料,就需要少建军舰,而少建军舰,日本在太平洋上面的压力就会更大,商船损失就会更多,日本的资源供应问题和战争的物质需要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矛盾问题,严重影响了日本法西斯战争机器的运转,日本以战养战的策略,也无奈宣告*;到了1943年,盟军开始战略反攻,失去制海权、制空权的日本,没有了海外资源的输入,国内的资源又少得可怜,日本的战争经济,在1944年,就已经走向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