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法、荷、西、葡等国之间的频繁交战,使得圭亚那地区于17世纪上半叶在上述几国中反复易手。对列强而言,重新划分未开发的殖民地远比侵吞欧洲本土更容易。
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时,各方签署的条约中再度明确了法国对卡宴的最终所有权。此后,法国逐渐确立了卡宴周边的统治。不过,英国要到1814年才从荷兰手中攫取一部分圭亚那。
1831年,英国将之整合成了英属圭亚那
(英国痕迹,图:shutterstock)▼
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后期,法属圭亚那的发展近乎停滞,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边缘地带,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程度相比,有一定差距。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劳动人口不足。1715年-1775年间,只有11艘贩奴船离开南特前往法属圭亚那,而同期则有多达299艘前往法属加勒比殖民地马提尼克。
卡宴和加勒比海港口相比航行条件不利,且生活条件更恶劣,所以奴隶贩子也不愿意运输奴隶前往卡宴。
靠着殖民和贩奴,英法荷等列强完成了原始积累
(图:shutterstock)▼
二,土地开发程度低。法属圭亚那的早期农业种植主要集中在土壤不够肥沃的高地上,没有充分开发沼泽。
直到18世纪末,这里才大规模给沼泽排水。但对当地而言,此时大力发展庄园种植有点晚了,因为其它殖民地的种植园经济已相当成熟。
开船打上门来抓人占地,大搞庄园种植
在当时,欧洲各国殖民者玩着相同把戏
(图:壹图网)▼
帝国边缘
虽然英、法、荷在圭亚那地区各自确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但经营理念却截然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治理方式。
荷兰在当地更注重经济利益,所以行业管控十分严格,在原材料加工业以外的领域长期保持最低限度的投资。此外,荷兰奴隶主也因过于残暴而臭名昭著。
荷兰人是重商主义玩家,挣钱很玩命
荷兰东印度公司到处搞殖民,做生意
(图:壹图网 &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