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3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的谈判在延长一天后,近200个国家就应对未来气候危机达成一份名为《格拉斯哥气候公约》的联合公报,COP26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大会闭幕后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大会为落实《巴黎协定》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开启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之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大会,聚焦全球长期温控目标、资金、适应、《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透明度以及国家自主贡献共同时间框架等议题。当地时间12日下午,大会主席阿洛克·夏尔马取消了原计划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当晚,夏尔马在一份声明中说,他计划于13日上午召开“一个简短的非正式全体会议”。当地时间13日晚约7时50分马夏尔敲下槌子,宣布缔约方已通过这份旨在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实现世界免遭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协议。
1000亿美元的承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视频声明中说:“这是重要的一步,但还不够。我们必须加快气候行动,以实现将全球气温上升限制在1.5℃的目标。”
古特雷斯补充说,现在进入“紧急模式”,结束化石燃料补贴,逐步淘汰煤炭,为碳定价,保护弱势社区,并兑现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承诺的时候了。
他说:“我们在这次会议上没有实现这些目标。但我们为今后取得进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赵英民在大会结束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方希望与会各方在气候谈判中相向而行,力争在核心关键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大会取得成功。他指出,资金问题是影响本次气候变化大会进程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之一。“发达国家依然没有体现出兑现承诺的诚意和信心。因此在这方面双方还在谈,但是目前看,仍然需要努力。”
赵英民表示,资金问题一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大会早已明确发达国家要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但时至今日,12年了,这个承诺一直没有兑现,极大地损害了政治互信。”
他说,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巴黎协定》要求,已提出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而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承诺的资金迟迟不到位。“两者相比,就显得很不合理,很不公平。”
在COP26上发达国家对补贴的态度令外界失望。欧盟首席谈判代表说,COP26与会各国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结束所有化石燃料补贴。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说:“那些补贴必须取消。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我们对此有一些补贴,拜登总统已经寻求立法取消这些补贴。”
“77国集团和中国”发展中国家谈判小组的代表说,他们对案文中没有反映他们关于建立格拉斯哥损失和损害基金的建议“深感失望”。这位代表说:“这个提议是由整个发展中世界提出的,以回应我们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代表最不发达国家集团的不丹谈判代表说:“我们带着很高的希望和期望来到格拉斯哥,然而在第26届缔约方会议的最后时刻,我们存有一些疑虑,我们仍然不断听到一些人对按照1.5℃目标缩小2030年差距需要展示雄心的抵触,以及针对损失和损害基金持有保留意见……此外我们仍然在等待看到气候融资方面出现进展。”
温控目标《巴黎协定》承诺,“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
在格拉斯哥大会之前,根据各国的承诺和对技术变化的预期,世界正处于2.7℃的变暖轨道上。格拉斯哥大会期间一些关键国家宣布的新减排承诺,可以将这一目标降低到2.4℃。更多的国家还宣布了长期的净零目标。例如,印度承诺到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尼日利亚也承诺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此前,中国也已经宣布了“2030年之前碳达峰、2060年之前碳中和”的目标。
《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达成的一个共识是,2022年召开COP27时,各国再将现有的国家自主贡献评估一遍,以使全球努力跟1.5℃的目标更加靠拢。
大会夏尔马表示,各代表团可以“可信地”说,它们已经将升温控制在1.5℃的目标保持在可及范围内。“但它的脉搏跳动得很弱。我们只有信守承诺,它才能得以生存,前提是我们将承诺转化为快速行动,实现《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中提出的到2030年及以后提高雄心的期望,缩小仍然存在的巨大差距。我们必须这样做。”
赵英民在专访中强调,各方要完整、全面地落实《巴黎协定》,在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各国国情的基础上,采取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
“我们必须看到,应对气候变化已变成紧迫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基于科学、基于规则。”他说,这一规则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确定的有关原则和相关授权。“这是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基石,这一点是不应该被撼动的,否则我们难以实现共同目标。”
在COP26上,缔约国批准了一项管理《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碳市场的实施细则。该条文涉及缔约国如何利用国际碳交易市场来减少各国碳排放,是国际协定中最复杂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有专家们对大会达成的协议表示谨慎乐观,认为这些措施将维持《巴黎协定》的延伸目标,即把全球变暖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1.5℃。但是,环保人士也批评发达国家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上的承诺,并指它们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脱碳和应对更多极端天气事件的力度不足。
中美联合宣言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期间,中国和美国于11月10日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赞赏迄今为止开展的工作,承诺继续共同努力,并与各方一道,加强《巴黎协定》的实施。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考虑各国国情的基础上,采取强化的气候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双方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推动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
这一宣言也相当有分量,确保了COP26不会沦为空谈。宣言中提到了应对气候问题的具体承诺,比如“美国制定了到2035年100%实现零碳污染电力的目标”、“中国将在‘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炭消费”,两国“计划在2025年通报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等,都表明了中美两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和坚定信心。
赵英民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美、中欧双边的有关联合文件,为大会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谈判进入胶着状态,大家都很悲观的时候,中美联合发表了格拉斯哥宣言,明确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合作,进一步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双方开展各自的国内行动、加强双边合作,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美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给大会进程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为大会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事关人类未来的问题。”他表示,各国必须聚焦务实行动,聚焦落实,不能将好不容易达成的成果变成一纸空文,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所以我们也特别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地、尽早地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有关资金的承诺,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编辑丨李怡
排版丨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