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温习功课的双非儿童(采访者供图)
本文首发大湾腹地公号;作者:南七道
周亚丽(化名)自*了。
她的孩子是深港两地20万双非儿童之一。所谓双非儿童,是指父母是内地人,非香港户籍,但小孩出生在香港,有香港永久居住权。她小孩今年9岁,出生在香港,是因为疫情,小孩没法正常去香港上学,只能在深圳等候消息。原计划开学的日子因为疫情多次延后。在漫长等待的过程中,和家人一次争吵后,她的抑郁症再次发作,从29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一个留港妈妈的极端悲剧
从2003年港澳自由行开始,到2013年零双非政策,10年间,有超过20万的内地双非儿童在港降生。按法规他们可以享受香港的免费教育,还有医疗等福利。
2011年,周亚丽刚*,老公在深圳的生意做得很大,在深圳有多处房产。但为了小孩能够有更好的教育,坚持去香港生下了这个孩子,拿到了香港永久居住权。小孩在香港上幼儿园后,为了不让她每天深港两地奔波,就在香港的学校附近,花了1000多万港币(合1000万RMB左右)买了一套房子,每天接送小孩,照料生活。
后来实在闲得无聊,去做保险,但觉得太辛苦,做了四多月就放弃了。闲得发慌的时候,她就去香港商场闲逛,买东西,一直到下午三点多小孩放学。“她能清晰的说出,香港各大商场那些名牌化妆品手袋的专柜位置。比代购还了解。”
老公依然留在深圳,负责打理生意,全国到处跑。即使周亚丽周末回深圳,老公也经常不在,聚少离多。因为长期分居,两人感情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小孩二年级时,她回到深圳家里,发现她老公有了第三者,“已经好了两三年了。”香港生活的孤独感,家庭的背叛,使她开始疯狂的消费。在铜锣湾的商场,她一天可以刷卡买五六个包或三块表,但自己只用一两次后就送给朋友,或者直接送人。
因为花钱和感情问题,她和老公不断发生争执和摩擦。从而患上抑郁症。在深港两地疫情加重后,小孩无法去香港上学,家人又开始责怪她,不该在香港生孩子。在一个雨夜,经过了一次激烈的争吵,她抱着自己小孩,想把她先丢下楼,但9岁的小孩用力挣脱了。她自己就跳了下去。她老公拒绝了一切亲人的探视和祭奠,深受刺激的小孩,被送回了老家。
一切为了孩子
周亚丽只是20万深港两地双非儿童家庭中的一个极端案例,随着这批双非儿童的长大,入学、生活、交流等,逐渐开始出现了各种复杂的情况,让这些家庭甚至有些措手不及。
在当下,摆在每一个家庭和父母面前有三个问题:房子、教育、医疗。一般是结婚之前买房,房产买的越早,负担越轻。*时甚至更早考虑小孩教育问题,教育是属于特定时期的刚需,错过了就没法弥补了,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随着年龄变大,个人和家人的医疗问题就成了重点。几乎所有人都需要面临这三个问题。
根据羊城晚报之前的调查,内地居民移民海外,80%的原因是因为子女教育问题。香港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体系对很多人都有吸引力:教育系统完善,不需要学位房,老师不注重升学率,素质教育优先。各种医疗保障完善。香港身份也便于海外留学和迁徙等等。于是从2003年港澳自由行政策放开后,前后有超过20万的内地双非儿童在港降生,生一个孩子在香港需要自费10万港币左右(当时相当于10万多RMB)。一直到2013年被政策禁止。
双非儿童大致分为三类:
1、第一胎,想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样的家庭一般经济条件不错;
2、第二胎,想多要孩子,当时受计划生育限制,二胎政策没有放开;
3、非婚生育,在内地没法获得正常身份,包括未婚生育、第三者等情况;
一般双非儿童在港读书的家庭分为两种,一种是深港两地奔波,住在深圳,在香港上学。每天花2-5小时坐巴士过关口往返。一种是为了照顾小孩,在香港租房或者买房,后者属于经济条件特别好的极少数。
“我姐姐的小孩是在深圳出生的,从5岁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英语数学机器人等,还不算钢琴舞蹈等特长班。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还有培训班的各种作业。小学有时作业都要做到凌晨。还要配合学校做各种互动。有一次因为成绩下降了,被老师当着全班人骂是废物。回来哭到大半夜。我当时就下决心,坚决不要走这条老路了,小孩大人都受罪。”安安(化名)是一名互联网公司的主管,她有一个孩子,今年8岁,是一名双非儿童,在香港上水读小学。“看新闻报道,深圳这么开放的城市,竟然还出现过多次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拍摄自家汽车车标,上报住房价格等,进行排名。太荒唐了!”
他们全家住在福田石厦,小孩在香港新界上学。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往返学校需要四个小时。六点起床,七点到关口,八点到学校开始上课。下午三点半放学,五点半左右到家。“他在学校很开心,学习语言也很快,他成绩一般,所以老师特别关照他,有时还会单独给他补习,都是免费的。学校社工甚至能叫出每一个家长的名字,哪怕你只去过一次。”
40岁的鲁妈妈(化名)是一名企业高管,由于当时政策限制,第二胎选择了在香港待产,是一对双胞胎女儿,出生后在香港上学,为了方便照顾她们,免得每天奔波。家人在那边租了一间40多平方的房子,平时住在香港上学,周末和假期返回深圳。“香港的医疗保险比较齐全,有一个女儿牙齿需要矫正,如果是在深圳福田的正规齿科,费用在3万块(人民币)左右,但是在香港,属于医疗保健的报销范围,不需要个人掏钱。”
事情正在起变化
随着小孩长大,双非儿童和家庭慢慢适应了香港的文化,和生活节奏。但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一切开始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双非儿童入学高峰期到来,家长们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在香港,由于挤占了当地人的教育资源,双非儿童的家长被指责没有交税,导致本地人不能顺利入学;在深圳,父母们交了税,但由于孩子没有户籍,加上多数没有好的学位房等,积分不够,也是无法入读心仪的学校。加上一些动荡,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思考之前的选择是否正确。
双非家庭在香港租的房子(采访者供图)
孩子上学虽然不需要学费,但生活成本并不低,费时费力,每天往返数个小时,光是每个月的深港两地大巴车费就要2000多块。在港租房照顾小孩的就更贵,鲁妈妈在新界租的房子40多平米,每个月租金13000港币,加上生活费,每月20000港币(RMB18000元)左右的开支。加上深圳的房贷和家庭开销,一般家庭根本承担不了。
除了费用,圈层和文化的融合是个大问题,双非儿童的家长,几乎不和香港本地家长往来。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交际圈。双非儿童家长们通过微信群交流,偶尔也会组织下线下聚会,但多半是在深圳。“我几乎没有和本地家长交流过。但小朋友们会有一些娱乐和互动,他们相处的还不错。”安安的小孩已经在香港入学5年了,她自己和本地家长交流几乎为零。
即使有钱在香港租房或者买房,长期夫妻深港两地分居,对于家庭关系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没有双非家庭分居相关情况的调研数据,可以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居深圳香港家庭的跨境移动模式及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报告。调查对象是港男和内地女的婚姻,但婚后女性在深圳居住,港男深港两地跑。透过问卷调查774个随机抽样,探讨两地分居对婚姻质量和家庭成员生活状况的影响。有超过42%的受访者与他人经常讨论自身的离婚问题。如果是双非家庭,分开两地,由于在香港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文化不同,对家庭的影响应该远大于这个比例。周亚丽就是典型案例。
大春(化名)是一家外贸公司老板,他的小孩在香港读了6年了。随着众所周知的一些风波,双非儿童家长群的气氛越来越沉重。“有些学校的课本,对于历史的不同看法也让我们担心。”很多家长在交流时,一致认为,如果情况再恶化,就放弃香港的学校,回深圳读书。
回来的路一波三折
当时出去很难,现在回来也不容易。2017年,深圳为了照顾双非儿童群体,出台了应对政策,从2017年秋季开始,凭积分入读深圳的公办学校。但回到深圳,进到好的学校,需要父母有社保,好的学位房,积分也够,才有可能。“如果回来,小孩换了环境,估计又要很长的时间适应。”如果去深圳的港人子弟学校,不用积分,但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根据公示,罗湖港人子弟学校学杂费一个学期15400元,这还是2018年的收费数据。
小海(化名)是链家的一名房产中介,据他的介绍,2020年疫情过后,深圳福田口岸一带学位房价格猛涨,除了政策金融杠杆等因素带动的普涨之外,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双非家长因为疫情问题,考虑到小孩回来读书,在靠近福田口岸的皇岗、水围等地点,抢购学位房,为小孩回来做准备。好的学位房“普遍涨了10%-15%。头天看的云顶翠峰一套学位房760万,看得人太多,第二天就涨到了800多万了。”
一方面是房价物价猛涨,一方面却是收入的剧烈波动。“因为疫情,我们今年的收入跌了80%。外贸订单几乎都停了,只有一些小单子还在做。”大春的外贸生意,和当时他决心赴港生子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那个时候一年的盈利都稳定在千万以上。“现在只有一个零头了,还不知道这个生意能做多久。”老婆是全职太太,大儿子在深圳上学,小儿子在香港读书,父母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不好。哪都要花钱。“我们现在就像是一块夹心饼干,进退两难。”
但是在鲁妈妈看来,她并不担心这些,这几年公司业务水涨船高,投资的房产价格不断攀升,现在小孩在香港学得也还不错。香港假期很多,能经常相聚,家庭关系也很融洽。香港社会引发的种种问题迟早会解决。她计划等孩子大点,再送出国读书。当我告诉她,双非儿童家长有一种说法“香港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她愣了一下,马上又笑笑,反问到,“难道其他地方就不是这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