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生
papi酱也来拍电影了?我相信大多数人听到《明天会好的》上映的消息时,都是这个反应。
不过,大家不用太为papi酱担心。一来,谢天谢地,她没去做导演;二来,这次她几乎是本色演出,和角色贴近度较高,演起来也没多大难度。
《明天会好的》海报
只是,我也没搞懂,为何本片的宣传要强调用了《后来的我们》的编剧?我寻思那也算不上什么电影经典啊。从头看到尾,我倒觉得,这个宣传思路没错。因为这话说得特别实诚,本片从优点到缺点,都和《后来的我们》如出一辙。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本片,就像当年不知道该怎么描述《后来的我们》。它们都有真情实感的一面,也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把电影拍得不太像电影。
萧渝(papi酱 饰)
往好了说,本片还有点文学散文的味道。饰演“北漂”的papi酱有那么几场独白,还是有动人的地方。比方说,她在影片末尾为自己的一事无成感到愧疚,却能在幻想中和年少的自己达成和解。又比方说,明明在北京混得不怎么样,还要在电话里和父母强颜欢笑。还比方说,她回到故乡和老同学再相逢,想回忆往事,却发现对方早就忘了。
这些桥段老套是老套了点,但贵在真实啊。漂在大城市的青年们,哪个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故事,没有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没有在长夜里痛哭过一场?这些内容再讲一千遍,还是会有人被感动,不为什么,就因为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但是问题也来了。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们,我们该怎么介绍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位北漂女青年一段时间内的生活,好像除了这么抽象的一句话,我们没法做得更好了。
季野(张超 饰)
如果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那么本片就是形散神更散了。先说叙事,本片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会papi酱工作受挫了,一会她有了个同居男友了,一会她和闺蜜开始谈人生选择了,一会她又回老家寻找初心了。
这些片段分开来都没问题,但这些事为啥能凑到一起,叙事的逻辑和节奏又在哪里,我始终没看出来。难怪,每段戏之后本片都要用一场脱口秀来救场,说穿了,本片就是papi酱专场脱口秀:她必须得在近两小时内不停地说段子、讲述人生哲理、烹饪心灵鸡汤。但是,这真的是电影吗?
不管是现在的《明天会好的》还是当初的《后来的我们》,都有炒热话题的野心。前者把镜头对准广大在大城市挣扎的青年,后者靠初恋情怀取胜,但有话题敏感度,不代表能拍出一部好电影。
因为哪怕就是写一篇散文,你也得把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继而讲述一个比较明确的中心思想。那么,《明天会好的》到底想表达什么?
本片显然一直在鸡汤和现实之间左右摇摆,不知如何是好。主创当然知道,这年头给广大观众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鸡汤,不能解决问题,也不会有人买账。所以,影片哼哧哼哧放了快两个小时,papi酱的事业没有半点进展,还谈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恋爱(难道这是在暗示北漂的爱情都是这么不负责任?)。
这种“反套路”还是值得点赞的,女主人公总算没有靠哪位贵人相助咸鱼翻身,也没有靠哪位帅哥的爱情得到救赎。但是,主创又不敢把“反叛”进行到底。女主在北京挺了一年又一年,根本看不到啥希望,那到底该怎么办?难道就靠电影这一大段一大段的抒情小作文安慰自己?
这可能就触及到了本片的天花板。北漂青年,真的都有个“光明的未来”吗?他们的艰难处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谁能来为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很多东西,已经不是papi酱饰演的女主一个人能回答的。
《明天会好的》海报
谈观念、谈思想、谈社会,本片没这个能力,所以到最后,还是只能靠一个个唯美的镜头来糊弄观众。就此而言,本片还真比不上脱口秀的犀利和扎实,甚至比不上papi酱短视频的“麻辣”。至少那些脱口秀演员还敢直面问题,调侃一下社会热点,本片却硬生生把强悍的papi酱转换成了一个只会自怨自艾的文艺女青年。
于是,本片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无止境的抒情。和爸妈打个电话要抒情,搬个新家要抒情,在天桥上看到老情人也要抒情。这抒情,还全都是靠最最直白的台词而不是镜头语言来表达,这不是对电影的正确理解。
其实,这也是《后来的我们》留下来的老毛病了。井柏然和周冬雨在电影里的对白可谓金句不断,对爱情的理解很有打动人的地方,可问题是,这是在拍电影不是在读课文啊。很多中国电影都恨不得把想表达的东西直接打印在大荧幕上,这并不是个好现象。
papi酱这次的试水不好不坏,但能不能在演员这条路上闯出名堂来,我看还不好说。在我看来,本片演技最精湛的不是别人,是她家的猫咪。至于北漂青年,我认为广大电影工作者别再为了蹭热度一次次戳他们的痛处了。实际的问题,还得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放过这些已经很可怜的年轻人吧,好吗?
本期编辑 常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