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是表现内容与形式的手段,要刻出高水平的作品,作者除了要熟练地掌握运用各种刀法,还要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与创作水平。同时,要对器皿的材质、造型及制瓷常识有所了解与研究。
鉴于世间对绘画艺术理论及实践的探讨专著甚多,本文不再详细阐述。下面着重对刻瓷五大步骤,即选型、落稿、镌刻、赋色、修正加以阐述。
一、选型
选型,是指以陶瓷器型为前提选择镌刻装饰内容,或以装饰内容为前提选用相适应的陶瓷器型。
刻瓷属陶瓷装饰范畴,总体来讲,各种材质、各种造型的陶瓷产品都可用刻瓷手法来装饰,如当前厂家生产的骨质瓷、滑石瓷、石英瓷、宝石瓷等材质的茶咖具、盘类、文具、花瓶、瓷板等。但鉴于刻瓷工艺特殊,以艺术欣赏为主的各类材质的陈设瓷造型更适宜于刻瓷。
造型好比一个人的体态姿容,装饰则是衣装。常言道,人好也要靠衣装,好的装饰是造型的锦上添花,是为了将造型打扮得更美。所以,在刻绘之前要对器皿进行全面认真分析,以器皿的材质、造型特点为基础,设计刻绘内容和刻绘形式,或以设计内容和表现形式选择相适宜的材质器型。避免因与器型风格特点不协调而导致装饰的失败。
陶瓷中的窑变花釉产品,如结晶釉、茶叶末釉、开片釉等,釉色本身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这类产品上刻绘设计应慎之又慎,不可盲目,以免喧宾夺主。
洁白高雅、造型轻盈的骨质资、滑石瓷,可用精致细腻的刻绘形式为其锦上添花。
色泽沉稳、造型厚重的宝石瓷、色釉瓷,宜用豪放粗犷的刻绘形式加以强化。反之则达不到装饰的目的。
例如,要刻绘一位老人的肖像,最好选择宝石瓷质的大盘,因其材质浑厚、色泽温和、造型大方,将饱经风霜的老者刻于其上将是题材、造型的完美结合;如果要刻绘一位风华正茂、婀娜多姿的少女,应选择造型清新素雅、材质细腻的骨质瓷盘,或白度极高的滑石瓷盘与其匹配。书法作品多装饰在文具造型,或与书法风韵相适应的材质造型上,如红泥壶上刻上几行篆文,涂以石青、石绿显得文雅别致;黑釉大盘刻一组古籀书法,洋洋洒洒、落落大方;青釉文具刻一篇诗文,警世醒目、典雅高贵。
二、落稿
器型、装饰题材确定之后,可着手落稿。落稿要根据表现形式、构图要素,以笔、墨、颜料或特种铅笔先在器型上绘出艺术效果。落稿是刻绘的基础,稿的优劣是决定作品最终效果的重要一环,必须认真对待、慎重定夺。
刻瓷落稿形式可分三类:
(1)中国书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山水、花鸟、人物、动物、书法、篆刻等。
(2)西画、素描的表现形式,如油画、素描、人物肖像等。
(3)与其他陶瓷工艺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落稿要注意:
(1)器型与装饰内容的协调对比,包括题材、色彩、落款、印章,都要整体设计。
(2)装饰面要以少胜多、巧留空白,用笔运墨要潇洒简练、浓淡相宜。
(3)遵循艺术的原则,运用主次、虚实、粗细、繁简、疏密、浓淡等多种对比手法,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不忘与刻瓷刀法的结合,凸显刻瓷的艺术特点。
落稿要反复推敲,力求至精至美。否则,操之过急,锤落性定,悔之晚也,改之难也。
有些艺术家在镌刻时不起稿,直接以刀代笔在光滑的瓷面上挥刀凿刻,令人叫绝。虽未起稿,但成竹在胸、墨稿在心,这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娴熟的刻瓷技艺,此法多用于在公开场合作表演时运用。众目之下,只见锤落刀移,只听叮当作响,瓷面上留下隐约刀迹,是人是物?是山是水?令人费解。待镌刻完毕,敷之色彩,方显庐山真面目,这也是在国外现场表演时深受观众欢迎的原因所在(见图4-1)。
图4-1 落稿 刻瓷步骤之二
三、镌刻
画面定稿后,不要急于动手凿刻。首先,要根据画面要求对刀法的运用进行整体设计,哪一部位用点刻法,哪一部位用线刻法,哪一部位用面刻法,等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依据器型的瓷性特点,即瓷质的硬度和韧性,通盘思考决定镌刻时的力度与速度。刻瓷一般以刻破釉层为宜,材质不同,釉层厚薄不同,其硬度和韧性也不一样。用相同的力度、速度去凿刻不同的釉层会留下不同的刀痕。高石英瓷釉层薄,落刀后瓷崩差,刀迹清楚刚劲。色釉产品或青釉产品,釉层厚,落刀后瓷崩明显,刀迹浑厚洒脱。炻器产品则介于两者之间,镌刻中要根据瓷质调整刀法的各种要素,方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在充分统筹设计各种刀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要素的融合,力求变化丰富并与画面笔墨、色彩、趣味相得益彰。同时,镌刻过程中要大胆运刀落锤,注意轻重缓急的掌控,节奏韵律的把握。要根据所落墨稿的深浅浓淡按设计刀法来刻制,深部浓部要重刻、密刻,浅部淡部要轻刻、疏刻。切忌不分轻重、疏密,只是均匀将釉面刻去,完全靠敷色来渲染出浓淡深浅的变化。如此刻制的结果,刻瓷刀法无从谈起,因而也就失去了刻瓷的艺术特征及艺术风格(见图4-2)。
图4-2 镌刻 刻瓷步骤之三
凿刻顺序一般按画面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展开,也可依照起稿的先后顺序进行。镌刻时可调整器型的方位,以方便镌刻时的灵活操作,不论哪种方法都应注意执刀之手以不摸擦损坏落稿为佳。
四、赋色
刻瓷发展到今天,就赋色模式而言可分传统赋色与刻瓷烤彩两大类。
1.传统赋色
传统刻瓷赋色有两种模式,即镌刻后赋中国画颜料与镌刻后赋油画颜料。
刻瓷自诞生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赋色都是以墨和中国画颜料为主,为防水、防污,通常赋色后要打蜡封罩。20世纪70年代,随着刻瓷的发展,表现题材、内容的丰富,工具及刀法的变化多样,逐渐接纳西方绘画要素改用油画颜料。油画颜料由于干燥速度较慢,容易调整,且防水性也好于国画颜料,因而得到迅速推广,成为目前赋色的主流。
传统赋色,不论用何种颜料,赋色的规律、步骤基本相同,是将颜料涂敷进刻过的刀迹里,要求是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由色彩到墨黑,层层涂染,逐步加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落稿技法不同,赋色方法会略有差异(见图4-3、图4-4)。
图4-3 赋色 刻瓷步骤之四(棉球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