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胡同(《走读北京大运河》内页插图)
杏花天。地安门外大街路东。窄巷不通,但人说是清末巷西口曾有酒作坊,每春日辄取玉河边杏花落英入酿,遂使酒色泛红,芳馨远溢,于是以“杏花天”名之。
杏花天胡同(《走读北京大运河》内页插图)
花枝胡同。德胜门内大街路西。因为它的东邻是恭王府、庆王府等,“花枝招展”是必然的。陈宗蕃《燕都丛考》中说,它曾叫“花针胡同”,音相近,从俗改。
棠花胡同。鼓楼西大街路南。清末聚专制关东糖的作坊,以“糖房胡同”称。儿谣有“……毛家湾,扎根刺,过去就是护国寺;护国寺,卖大斗,过去就是新街口;新街口,卖大糖,过去就是蒋养房……”这就靠近棠花胡同了。“糖房”改“棠花”,雅化。
千竿胡同。连通前海西街至三座桥胡同。“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陆游名句带给人美妙的诗境。其实此地原为明嘉靖时训练箭射之所,由“箭杆胡同”演化来。
藕芽胡同。西起西棉花胡同,曲折拐至护国寺街。这里紧邻着护国寺的“西廊下”,闹中取静,极尽曲折。胡同内坐西朝东的一座砖雕如意门,精湛异常。
藕芽胡同内的砖雕门(《走读北京大运河》内页插图)
柳荫街,青柳巷,松树街,椿树胡同。人与树亲耳。
玉芙胡同,由“玉佛寺”转来。碧峰胡同,由碧峰寺转来。清秀巷,由“清虚观”转来。
小说家来到这里,自然会关注“小羊圈”。
小羊圏胡同。新街口南大街路西。现已改为“小杨家胡同”。《四世同堂》中老舍介绍了这地界的样貌:葫芦嘴、脖、胸、腰、肚,“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紧邻着它还有“大羊圈”(大杨家)。
东羊圈。德胜门内大街路东。由两条小巷组成,东西向宽约2米,南北向宽近5米,“嘟噜”出来的这块地方拦上个栅栏就可养羊。今天它已并入了大街线内。
羊圈。地安门内大街路东,白米斜街南侧。百年前它就称羊圈,1965年整顿地名谐为“扬俭”,口小肚大,当年可能就养羊。
不大的地块上间插这许多羊圈,反映了食者的需求。
什刹海有哪些大院?
喜欢赶热闹的人寻到这里,可能被几个“大院”所吸引。
天汇大院。地安门外大街路东,后门桥以南。它南靠皇城,北有帽儿胡同的“步军统领衙门”,西接什刹海,清晚期皇亲在这里见人,官府来办事,游人找歇脚……它几进院落,档次高低,满足广泛的需要。这些年来它衰残而等待重整。
马良大院。地安门外大街路西,后门桥以南,与“天汇大院”斜对面。这里清代马姓回民曾建过个小的清真寺,后来聚集了众多买卖人家:做中药的,倒腾古玩的,一时热闹。今日它贴着什刹海的南沿残迹犹存。
麻花大院。德胜门内大街路西,麻花胡同。胡同里原有一座提督府,院落很大,民国时期当局在院中建起了无线电发射台——这家伙是个大钢架子,远看上去就如同一个麻花,所以老百姓就叫它麻花电台,整个院落也就被称为麻花大院。现已并入藕芽胡同。何香凝、梅益、侯宝林都曾住过这院。
乐家大院。前海西街的三座桥之南。这里原为恭王府的花园,民国时期著名的乐家老药铺买下了它,则有“乐家大院”之称。前海西街的郭沫若故居,三座桥胡同的王稼祥居所,千竿胡同的机关宿舍,都曾是“大院”的组成部分。
热衷于探奇的人在这块转,会想弄清楚“大翔凤”“小翔凤”,“大金丝”“小金丝”是咋一回事。
“大翔凤”“小翔凤”胡同,实际上是“大墙缝”“小墙缝”的雅化谐音。和珅建府(后来的恭王府),广占地,高垒墙,它曲曲弯弯的墙外所挤出的“墙缝”,就是这两条胡同。“大翔凤”内有作家丁玲的住宅。“小翔凤”内有奕䜣的“鉴园”,北窗眺后海恰如镜鉴。
“大金丝”“小金丝”胡同,原来是叫“大金丝套”“小金丝套”的略称,实际上是“大金丝绦”“小金丝绦”的意思。绦,绦带;加入了金银丝线的贵重绦带,有大、小金丝绦。位于银锭桥南,北官房、南官房一带。这里原来是一片水,胡同建在水中的“岛链”上,如丝绦一般地抖动蜿蜒。故宫的单士元、翻译家杨宪益、学者熊十力、书法家赵朴初、诗人顾随等,住在这一地域。
积水潭原与城西北角的“太平湖”连成一片
以北京城的原皇城北城墙为界(今地安门东大街、西大街一线),什刹海(又称前海)、后海、积水潭(又称西海)统称为“外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统称为“内三海”。“外三海”也有时以“什刹海”概称之,“内三海”的中海与南海往往以“中南海”概称。
今积水潭之北沿有积水潭桥,其地是已属明代北京城墙西北角“缺了一段”之所在;实际上,当初积水潭原是与城西北角的“太平湖”连成一片的,1966年8月老舍自沉之湖即此“太平”。随着水面渐小,以及太平湖地区“车辆段”的建设,积水潭往城西北角连属的水面“太平湖”消失了。
李东阳(1447—1510年),天顺间进士。他寓居什刹海西岸,自称“西涯”,其《西涯杂咏十二首》中有《广福观》:“飞楼凌倒景,下照清彻底。时有步虚声,随风渡湖水。”广福观今在烟袋斜街路北,李诗几句,说明该观曾临水峙立。有元代史料说,元时广福观更是在一泓水中。
汪精卫庚戌年(1910年)埋弹炸摄政王,一般俗说是在银锭桥,因为银锭桥广为人知也。民国年间掌故家张次溪(1908—1968年)于1943年研考埋炸弹实地,成《北京庚戌桥史考》一文,结论是埋弹地点,乃在今宋庆龄故居东北,名“甘水桥”的小胡同中。依此亦可证,后海的水面百年前要往北边泛出不少,几达今鼓楼西大街的路旁。
张次溪1943年完成《北京庚戌桥史考》一文,一时名流若李宣倜、龙沐勋、钱仲联、黄孝绰、徐肇璎(乃张次溪夫人徐肇琼之姐妹,雅擅诗文)等赞文或题诗,其中还有“齐璜白石”《次溪仁弟命题近著〈北京庚戌桥史考〉》一首七律:
豫让施全逊此桥,贤王宽大胜前朝。
本来刺客无愁怨,何必人才付灭消。
大好良缘足千古,非常事业息群嚣。
道傍亦下英雄泪,眼底淙淙落海潮。
白石老人诗,他自选过,别人也辑录过,但这一首恐怕是失收的;或有一说:齐氏并不以“七律”为常格,此作工稳讲究,也有可能是别人(不排除是与齐老人交好的张次溪)代作的。
齐白石与张次溪(《走读北京大运河》内页插图)
张中行(1909—2006年)有文《一溜河沿》(他以“一溜”表之,说地势东高西低,一“出溜”就可走过;地名机构后以“义溜”表之,让那个“忠义”的“义”字“溜”掉了,不解何意),他叙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住居附近的情况是:胡同沿水滨,其南其西并没有多少房屋,银锭桥以东三家铺子:烤肉季、小楼杨、爆肚张,都是居“路南紧靠水边”。行公此文说明什刹海东北角一带水面也相当漫泛。
张中行又有题《广化寺》一文,开笔就说:“……寺前(南面)有守门双石狮和红色大照壁;如果没有这个照壁,就正好面对着后海。”
“照壁之外是空地,有两层楼高的土丘,土丘之东有两个水池。”
“如果借周围景色来吹嘘,说是《城市山林》也不能算妄语。”
行公几语,把今广化寺前几座住居宅院“抹”掉了。
啊哈!这地界当年不过是土丘和水池。旧有成说“宁住庙前,不住庙后”,“宁住庙左,不住庙右”,中行先生恰居“庙右”,但他坦坦然不以为意。
张中行是久住什刹海几十年的人,他亲历亲见,所言绝对权威。当然他也不是“孤证”。京华掌故大家金受申(1906—1968年)家住安定门,往西去什刹海或办事或游赏也是常事。他在《北平历史上平民游赏地记略》一文中也写到广化寺,小段落是:
广化寺前海岸边,有一处佃农住宅,茅屋数椽,背堤面水,围以短墙竹篱,四周种植高柳,墙外堆积稻草,屋顶晒晾鱼罾,篱上引有蔓生花草,门前柳下系几只小船,屋后隔以小河,通以板桥。离住宅近的海内种荷,远一点种稻,极西端丛生芦草,堤种植桑麻,极似一幅《江村晚舍图》。我每次由此经过,必徘徊不肯就走。
金夫子这里比张夫子要细致得多。说寺前茅屋“背堤面水”,这“堤”无疑是张文中所说广化寺照壁之外“两层楼高的土丘”。又说这茅屋到广化寺之间还“隔以小河,通以板桥”,那就更可以想见广化寺前海水直漾到何处。
今日广化寺早已无复旧貌,是一个佛教什么机构所在,人员杂沓,香火缭绕,录音机播放的诵经音乐在庙内外不绝于耳。各色乞讨者喜欢麇集于辉煌的大门口以至通红的照壁前求待“善心”赏赐。在这里稍停,脑海中会闪出张夫子、金夫子文章里的一些字句;更会想到,约是一百年前吧,鲁迅先生做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相当于“科长”),是往这里(广化寺辟为“京师图书馆”)“跑断了腿”的。得暇,翻《鲁迅日记》:
上午同司长并本部同事四人往图书馆……阅毕偕齐寿山游什刹海,饭于集贤楼(按:应为“会贤堂”,鲁迅初到北京,凭印象记名,尚未准确),下午四时始回寓。
(1912年8月20日)
……偕稻孙步至什刹海饮茗,又步至杨家园子买蒲陶(按:即葡萄),即在棚下啖之,迨回邑馆已五时三十分。
(1912年9月5日)
午后同夏司长赴图书馆,又步什刹海半周而归。
(1913年5月16日)
金受申的《江村晚舍图》萦绕脑际而不可去,且无餍足,于是我生出在金文中再寻出一幅什么“图”的想法。——好的,有啦。还是在《北平历史上平民游赏地记略》中:
后海南岸那一段河渠,到李广桥转弯处谓之“杨柳湾”,北京市内河流,只此一段像野外。河南为金氏花园后墙,土垣剥落,杂花野草丛生,衬着两岸杨柳和堤上所晒渔网,谁也看不出是城内风景的。
什刹海西堤上的荷花市场
这里是另一幅“图”——我们姑且命之曰《杨柳渔湾图》吧(当然这是由我后取的)。为了说明这一“图”,必须连及说一些水域知识。当年,从积水潭经德胜桥,在后海南岸的陆地上,还有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是为往皇宫里供水的河,名曰“月牙河”,当它流经今“柳荫街”北口的时候,过一座叫“李广桥”的桥,然后傍着恭王府的西墙继续东南流,过“三座桥”(又名“三转桥”),在今“什刹海体育场”(荷花市场后,郭沫若故居前)的地段又形成一个“右海”(后文会说及,也有人因为它是在郭沫若故居〈原恭王府马厩〉前的,称之为“恭王府洗马坑”),有河道跨过“压”上了皇城北墙的“西压桥”(今北海后门附近,对应着“东不压桥”),流入了“内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