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缘由地想起了当年的煤炉。
六七十年代的河北安次地区,冬季取暖,除了用柴禾烧炕灶外,有时还要用到烧煤的炉子。
记得每年入冬之前,就要先“套炉子”。我十几岁时父亲就教会了我套炉子。套炉子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活。先准备好一些胶泥块,用水洇好并摔成泥团,然后把铁皮炉子找出来,抽出炉条,将炉膛里的残破的胶泥保温壁清除掉,再把炉条插好。接下来,把摔好的胶泥,一小团一小团的贴在铁皮炉子的内壁上,挤紧压实,使炉膛成上细下粗的状态。风干之后,就可以用来生火取暖和坐水做饭了。
我们这里虽然是平原地区,可那时农村还没有公路,交通很不发达,所以缺少煤炭。方圆十几里,只有农村集镇上才有一个煤站。当时煤站只是出售煤沫与煤球。记得那几年,每到入冬时节,父亲就会用生产队的一架驴车,从集镇上买回二百斤的煤沫或煤球。
煤站的煤沫便宜,买回来还要自己把煤沫兑上一些胶泥抟成煤球。当然,这些活都是我们男孩子来干。抟好的煤球风干后放到筐子里,置于屋内存放。
煤站的煤球稍微贵一点。煤球有两种,一种是煤厂工人用摇煤的筛子摇出来的煤球,一种是外表光滑的机器制作的煤球。买的煤球大都是还没干透的,用车拉到家里,总是会碎不少。还要把煤球捡出来,再把剩下的煤沫加水加胶泥抟成煤球。
冬季生炉子很麻烦。时常是把炉子端到院子里,用棒皮做引火,把棒穰引着,放进炉膛作底火,然后再放煤球进去,上面放个喇叭状的铁皮拔火筒,等拔火筒把炉子里的生烟拔尽,煤球显出火苗,就可以把拔火筒移除,把炉子端到房间里了。
到了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大学毕业有了工作,也有了粮本和煤本,在我工作的地方,煤站里都不卖煤球了,卖的是蜂窝煤,从此,每到冬季,我就负责给家里买蜂窝煤,当然,炉子也是从市里买的,是用耐火瓦和珍珠岩及耐火水泥套好的蜂窝煤炉。由于这种小炉子密封性好,不用的时候将进气门用铁片一插,蜂窝煤就会半死不活地坚持到第二天,用炉子时,把小铁片一拔,一会功夫,炉口就有火苗冒出。烧蜂窝煤不用每天生炉子,干净卫生,省事极了。后蜂窝炉子升级换代,铁铸的,带铁皮烟囱的,密封性更强,还有节能功能。
近几年,由于烧煤产生的硫化物等对空气有污染,政府部门下令,不许烧煤了,家家户户都安装了燃气管道及灶具。百姓生活更方便,更卫生了。而煤球及蜂窝煤及各种煤炉,也就离开了生活的视线,不知尘封何处了。
作家莫言在他的作品中曾写过在他小的时候曾经吃过煤块,还说越吃越香。我们老家可没有人尝试过吃煤块的。莫言说的能吃的煤块可能是“烟煤”,生炉子取暖是不能用的,因为它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