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看农村老话“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这个说法的含义与依据,以及对于今天的实际影响。
首先,来看“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的具体含义。如果单纯从字面上意思看,不难理解,说的是男人到了四十岁就不要娶妻了,先前一直打光棍也好,半途丧妻也好,都不要再考虑娶老婆了;到了五十岁,就不要再添置新衣服了,原来的衣服凑合就行了。
单纯从字面上看,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话白了,就是另外一句老话“人到中年万事休”的翻版。而这些话的背景都是基于过去人们的实际寿命。据史料记载,我国解放初期,人均寿命平均在44岁,在过去的历朝历代,人活到4、50岁已经是高寿了。那么对于高寿的人来说,如果再娶妻不仅没有必要,也是不负责任;而添置衣服更是一种浪费,说不定某一天双腿一蹬,人就没了,把活人的资源都占有了。
这话的背景是基于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高度匮乏,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人的预期寿命短。而在此条件下,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特别是年轻人活下去,在资源的配置上,就有个道德上的说教与约束。
那么,对于这句话,我们今天如果照搬照抄,会是怎么的一番情景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先来看“四十不娶妻”是个什么样子:当下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5岁以上,那么四十岁还处于青壮年时期,“男人四十一枝花”,如果四十岁就不应该娶妻了,那就意味着很多还在奋斗的年轻人,以及因为一时原因而没有结婚的男人就应打光棍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差不多半辈子就是光棍下去,直至终老,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轻者会扭曲人性,重者会造成社会混乱,很显然,这不是当下社会的主流。这个社会固然有一定数量的大龄男人存在,但那时社会选择的结果,不是通过道德劝诫形成的。
再来看看“五十不置衣”。这句话可能对于那时候的男女都适用,意味着人到五十,已经接近生命的终结,随时都会去见上帝,就没有必要添置衣服。如果今天有人照此办理,那么就意味着TA将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只能穿五十岁前的衣服,那不是变成老古董,就是衣衫褴褛。不是被人耻笑为“吝啬鬼”,就会被骂成“疯子”。当下即便再节约的人,五十岁以后也不会几十年不添置衣服。
很显然,当下再傻的人也不会傻到照搬照抄过去的生活。那么,这话放到今天,它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很显然,如果单纯从字面理解,几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我们如果了解其时代背景,我们还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的。
首先,要树立为别人着想的德行。《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古人讲究做人的德行,对于今天来说仍有意义。这个德,就是今天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起码的道德品行,农耕文明尚且如此,现代文明更应该有天下一家的思想。而一旦树立起我为人人的“大德”,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稳定。
其次,对于物质生活追求需量力而行。古人在资源匮乏时,强调的是一个辞让,不该娶妻的年龄,谁来保媒都不动心,以免害了人家;不该添置新衣了,就把衣料留给别人;以此类推。但是,核心理念却是对于生活追求必须量力而行,这个量力而行是从需求*上扼制,从而带来行为上的适应,那么对于今天同样有用:不论出生在什么样家庭的人,你都得知道,*无限,但是条件有限,不要去做伤筋动骨的事。这在当下的农村尤其值得借鉴,有些人因为高额彩礼结不起婚,有的则是因为不切实际的要求结婚就背上沉重的债务,等等。
第三、节俭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传统。尽管今天我们的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但是,资源是有限的,财富的创造更是不易,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把好的传统传承下去。
不知道你对我的理解是否赞同,欢迎留言!
小贴士:我国历朝历代人均寿命
1、夏、商时期18岁
2、周、秦大约为20岁
3、汉代22岁
4、唐代27岁
5、宋代30岁
6、清代33岁
7、民国时期约为35岁
8、新中国成立后,据调查1957年我国人民平均寿命已提高到57岁,到1981年为68岁,1985年为68.97岁,其中,男性为66.96,女性为70.98岁。
该数据来自1996年第5期《生命与灾祸》中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文。
2020年,我国人均人均寿命为7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