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幸好,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并非无动于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共历时十余载,世界上第一个非鲎血测试盒终于在2003年面世。
虽然在商业推广的道路上还步履难行,但已有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加入到此行列中。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鲎的“强制献血”活动也会慢慢绝迹。
但就算制药企业已不再需要鲎的蓝色血液,他们就能逃离悲惨的命运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至少从过去到现在,鲎一直都没有得到过人类的优待。
早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人们就曾用“鲎肥”给土地增肥。
数以百万计的鲎被捕捉起来,碾碎成肥料,有的则成了猪饲料。
后来,渔民也发现用鲎作饵可以捕捉海螺。
因此从90年代,它们再一次遭了殃,捕获量再次走高。
鲎肥
而在中国,鲎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
栖息地的劣化消失,以及人类的过度捕捞等原因,使得中国鲎族群陷入大量衰退的困境。
上世纪80年代,鲎试剂初引进我国,鲎试剂厂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场的需求也导致大量中国鲎被捕获。
然而在采血不规范、保护力度不足的大环境下,大量鲎最终走向死亡。
此外,大多数鲎被取完血后,也被“物尽其用”地榨干了剩余价值。
它们不会被放归海洋,反而是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又或是作食材出售。
长期的跟踪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北部湾的中国鲎种群数量,在过去20年间下降了90%。
在海边长大的朋友应该更深有体会。
这些年来,鲎的价格都已经不知翻了多少番。
从过去的廉价到没人想吃的海产,一下子变成了名贵的“山珍海味”。
但事实上,鲎真的不算什么人间美食。
它本身肉就少,且肉质偏硬偏柴,鲜味不足之余又腥味极重。
看到有人形容“食后几天连排出的尿液都腥臊不已”。
若不经过各种复杂的加工调料,如制成潮汕鲎粿,一般人都难以入口。
而用美食家蔡澜的原话,就是“弃之可惜,但又食之无味”。
鲎粿的制作,鲎的米珠需经过烹调炒熟,鲎肉经腌制,日晒,才能做成鲎酱,这些鲎酱才是制作鲎粿的主要材料
此外,鲎肉有一种大分子非特异蛋白致敏性物质。
吃鲎可引发皮肤过敏性斑疹、红肿和搔痒,严重时导致过敏性休克或致死性毒性反应,中毒的死亡率较高。
而外形与中国鲎极为相似的圆尾鲎更是不能食用,其体内的河豚毒素分分钟让贪吃者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