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病的症状流汗吗,高热病是怎么引起的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2-11-29 20:52:00

虽已立秋,但高温天气持续。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几家大型医院的急诊科后发现,近期前来急诊就医的患者比平日有所增加,其中急性心梗、中暑、空调病患者有点多。

如何安然度过高温天,医生表示有话说。一起来听听几位医学专家的意见。

■老人突发急性心梗,家人以为是中暑了

70岁的张女士,早上起床后突感持续胸闷,大汗淋漓伴头晕、乏力、站立不稳,随后出现意识模糊、体温降低、口唇青紫等症状。家人以为张女士中暑了,没有大意,赶紧将她送到市中心医院急诊。

急诊科医生通过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后,发现张女士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右室心肌梗死,于是迅速启动胸痛中心救治程序,开通绿色通道,通知导管室做好术前准备。

在完善术前采血和相关检查后,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路雯和同事李振勇两位专家立即为张女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显示患者右冠状动脉开口完全闭塞,如果不立即开通闭塞血管,可能会面临心率、血压的持续降低,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路雯和李振勇立刻为张女士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约20分钟后,张女士闭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血压很快稳定下来,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

许多人都知道冬季是急性心梗的高发季节。其实,夏天也是!夏季为什么会多发急性心梗?路雯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当人体进入空调、风扇等制造的低温环境,或大量喝冰镇饮料、吃冷饮、洗冷水澡时,剧烈的温度变化会造成人体内外温差显著增加,由此很容易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痉挛,血管收缩,心肌供血减少,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等。

2、夏季温度升高,人们情绪上容易激动,睡眠质量受到影响。一旦遇到冷刺激,多方共同作用下,很容易造成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高凝,血小板激活,容易发生急性心梗。

3、夏季温度高,人体出汗较多,大量出汗后体内严重脱水。有人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过度贪凉,易发生腹泻,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血液黏稠度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冠心病的患者,如果不注意补充水分,很容易发展成急性心梗。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刁军提醒,35℃以上的高温天,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作为子女,一定要提醒家中老人注意防暑。受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因素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容易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急症,需提高警惕。

刁军建议,高温天,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降压药按时吃,千万不能随意停。

2、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情绪激动是诱发血压骤升的重要因素。

3、严格监测血糖,以免血糖过低。

临床发现,糖尿病人在夏季千万不要把血糖降得过低,否则患者容易出现心绞痛、缺血性脑血管病。因此,要定时检测血糖,并严格控制血糖。

4、不要猛然回头。

颈动脉狭窄、斑块是心脑血管发病基础之一。在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异常的夏季,这一危险因素更需重视。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一旦脱落,会给心脑血管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引发脑梗、心梗,并有可能危及生命。所以,日常生活中不要猛回头,以免发生意外。40岁以上、高血脂、血压不稳的人,对此要特别注意。猛然回头这一动作,可能会成为令心脑血管崩溃的导火索。

5、饮食清淡,保证水分充足。

■如果中暑,抓住“黄金半小时”

近日,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连续接诊了几例中暑病人。针对近日的高温天气,急诊科主任张良提醒:出门注意防晒,减少户外活动。如遇中暑,快速降温可帮助中暑病人赢得“黄金半小时”。

张良介绍,中暑分为三种类型,即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一般表现为口渴、四肢乏力、头晕、胸闷、心悸、高热、大量出汗、四肢乏力等症状;轻症中暑一般会出现皮肤有灼热感、面色潮红、四肢厥冷、汗流浃背、体温38℃以上等症状。重症中暑一般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类。

“热痉挛大多出现在年轻人中,在经过剧烈运动后,如果贪凉立刻喝冰水,就容易造成热痉挛。”二十岁出头的小刘(化名)在田间干了农活之后,立刻喝了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凉水,结果持续3天肚子疼。在当地医院检查出肝、肾功能有问题后,来到市一院急诊科,张良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检查后,判断为热痉挛。“热痉挛一般与人体大量丢失水分有关,这个时候就需要补充水分,通过营养支持使电解质平衡。”

不久前,该院急诊科救治了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这位老人在连续几天高烧不断的情况下,被家人送到医院。张良检查后发现,老人并无感染症状,结合神志不清、出现意识障碍等症状,经检查后确认为热衰竭。“我们以为只是普通感冒,高烧不退,谁能想到竟然是中暑。”病人家属颇为惊讶。经物理退烧后,老人最终血压稳定,生命体征正常。

张良介绍,热衰竭多出现于老人、儿童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慢性病人中,“大多会出现循环血容量不足、心率增快、极度口渴等现象”。

在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就是热射病。“热射病是致命性疾病,死亡率一般为百分之七十。”张良介绍,热射病患者体温可达到40℃以上,会出现认知障碍,对心脏、肝、脑均有损害,严重者会出现循环衰竭甚至休克;一般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其中,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高温作业者、运动员等经太阳暴晒人群;非劳力性热射病多出现在产妇、老人等体弱者或处于通风条件差的人群中,由于身体原因影响皮肤散热导致发病。

“无论遇到哪种中暑,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去,对身体进行快速降温。”张良表示,如果及时对中暑者进行快速降温,基本可以赢得“黄金半小时”。比较常见的是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比如冷水洗浴、到达低温环境、脱掉衣服等都可以进行体外降温,“这个时候要及时观察中暑者,如果是轻度症状,那么及时补充水分,多休息就可以了;如果症状严重,则要及时呼救,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张良提醒,高温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减少阳光直晒的可能;如需外出,尤其是到野外或进行高温作业,一定要做好防晒,带上遮阳伞或遮阳帽,穿宽松透气的衣物、涂抹防晒霜,避免阳光直接暴晒;另外,外出时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可适当选择含有钾、镁、钠、钙的功能性饮料。

■鼻塞、乏力、四肢酸痛,你该如何远离“空调病”?

都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但许多夏天好生的病,也是空调给的。

徐矿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徐永红主任介绍,“空调病”是指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温度太低、空间密闭、空气不流通,导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滋生,出现鼻塞、咳嗽、打喷嚏、头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至于为什么会患上“空调病”,往往是多个因素纠缠在一起。徐永红表示,比如引发过敏,通常患者本身是过敏体质,待在空调房间就容易出现过敏等不适情况。

总体来看,“空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空气湿度下降,干燥的环境导致眼睛干涩、嘴唇干。夏季穿衣少,皮肤裸露面积大,即使不出汗,也会散失大量水分。另外,呼吸时吸入的是干燥空气,呼出的几乎是饱和的湿气,身体散失的水分增加,鼻黏膜、气管黏膜就会变干,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严重时感冒病毒、细菌等就会乘虚而入。

二是使用空调的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风量小、长时间不开窗、阳光不足,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据统计,在空调密闭房间5小时到6小时后,室内氧气下降约13.2%,大肠杆菌约升高1.2%,其他呼吸道有害细菌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三是使用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大,机体适应不良,容易造成人体生物节律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儿童、老人以及体弱多病的人,因为机体调节功能差,更容易出现不良症状,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空调病”多发生于夏季。呼吸道、关节肌肉、神经系统最易受累。“空调病”应以预防为主,徐永红提醒:

尽量少开空调,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适量流汗。

建议开空调的房间温度不要设定太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冷热剧烈相搏,易伤身致病。

对办公一族来说,电脑前书写、打字等长时间端坐的工作人员,需适当增添穿脱方便的衣服;穿裙子的女性最好在膝盖部位盖条毛巾予以保护,不妨常备披肩。同时,注意间歇站起活动片刻,以增进人体末梢血液循环。

不要一直待在开空调的房间,可利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间,进行一些户外活动。适当锻炼,流点汗,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空调病”的预防。

婴幼儿和老人免疫系统稳定性差,抵抗力弱,直接对着空调吹或频繁出入空调房间,更易患上“空调病”。夏季孩子放假在家,经常吃冷饮,肠道内外都被“冷”控制着,容易导致胃肠运动减弱,又拉又吐到医院就医的孩子不在少数。所以,家长一定要适当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长时间吹空调而导致面瘫的事屡有发生。

20岁小伙小张,近日右半边脸突然口角歪斜,并伴有轻微咳嗽。没过多久,小张的右侧嘴角明显歪斜向下,眨眼时右侧的眼睑也不能完全闭合,来到徐矿总医院就医。经了解,由于天气炎热小张一直吹空调,不管白天晚上都喜欢近距离对着头吹。小张最后被确诊为 “右贝尔面瘫”,一种常见的周围型面瘫。

徐矿总医院神经内科刘海艳主任说,导致面瘫的具体因素有很多,吹空调、吹风扇、冷风刺激或者病毒感染都是常见原因,她所接诊的很多病人都是由于这些原因引起面瘫。

刘海艳说:“很多人觉得这种病离我们很远,是种罕见病。其实,这种病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我出诊平均每周会碰上一两个,程度轻重不一。”

刘海艳提醒,在早晚温差大的时节,夜间温度较低,睡觉、乘车外出时都要注意保暖,以免面部受凉;夏季炎热,要避免因为贪凉而直接长时间对着空调、电风扇吹。

徐报融媒记者 周爱田

见习记者 王天依

通讯员 张雪园 周洁 李长鑫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