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持续低迷已经数不清多少个日夜了……对于此次猪价的下跌,很多人能说出一些原因,产能恢复、猪周期、消费淡季……但是如果经济学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生猪价格反预期!大致逻辑是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对猪肉消费越不利。
首先这个反预期的情况已经在此次猪周期上面有所体现,至于之后它所给的结论是否会真的实现,又会对生猪整体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就还要从此次猪周期开始讲起。
单刀直入,今天我们讨论三个问题:
1. “猪周期”进行到哪一步了?
2. 持续下行的猪价和没出尽的肥猪是否会影响到秋季季节性涨价?
3. 生猪价格反预期会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猪周期”进行到哪一步了?
“猪周期”出现的本质还是在利润驱动而去产生的一个价格变化的周期,虽与产能周期变化息息相关,但落脚点仍旧在利润驱动上。所以去理解“猪周期”就要深刻理解利润和产能之间的内在*产能去化,推动价格上行,利润走高;产能恢复,价格承压,利润下行。这是一整个波动,在这个波动中也有较为平缓的利润驱动价格恢复前期;价格承压利润走低恢复后期。
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时间点,再来对应推测本次“猪周期”的发展节点:能繁母猪存栏见底在2019年年中,但由于“非瘟”,这次的见底着实是过于没底了,直接导致了产能恢复速度受限。在整个长期的数据角度,直到2020年4月才真正进入概念意义的存栏加速恢复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存栏加速恢复数据有水分的,毕竟三元能繁替代二元能繁现象普遍。而且从2019到2021年年初这将近两年的时间,所谓的存栏加速、产能增长完全是靠资本驱动的,这是与之前几次“猪周期”不同的。那这个过程基本算是完成了本轮“猪周期”的价格上行,利润走高的部分。
2021年春节后,利润驱动作用消失,“猪周期”进入惯性恢复期,产能增长迅速,又叠加了季节因素,才导致了价格腰斩提前。但其实价格探底,本轮“猪周期”将要结束的时机来临了吗?
并没有,这个时候的价格低迷,只是价格回落阶段。这真是一个扎心的结论:目前,我们处于第一次价格探底后的产能恢复后期,未来仍旧会有一个真正结束这轮“猪周期”的触底价出现。那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小编预计会在四季度生猪供销峰值过后开始二次探底。也就是说,秋天猪价会有一个窄幅的攀升,到年底行情表现漂亮些,然后会有一个较大幅的回落。
持续下行的猪价和没出尽的肥猪是否会影响到秋季季节性涨价?
目前来看,市场上整体的屠宰体重和肥猪比例差不多恢复正常。此前我们一直在说二次育肥叠加正常出栏导致肥猪淤塞,体重过高。但其实目前的数据跟往年相比,宰后体重甚至还同比下降。所以肥猪对季节性的影响不大。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在冷库里吃灰的冻品,从年初到现在冻品库存累积到一个高位,也在排队等着乘秋、冬季的好价格出库。这部分冻品对稚嫩缺乏支撑的猪价的打击一定有的,至于影响面多广,还是得看具体数字和行情。
最后就是目前的存栏数字。2021年6月以前产业的母猪产能保持正向增长,这将确保生猪产能的扩张至少维持到2022年年中。而目前的官方存栏量为43911万头(2021年6月),这已经超过了上个猪周期的极端值。而过去多以高补高淘的形式淘汰生产效益较差的三元母猪,替换为生产效益好的二元母猪的过程中,淘汰下来的三元也会流入市场。
这也对本就雪上加霜的供给关系带来了更为难以预测的结果。
生猪价格反预期会对整个行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过去两年猪肉消费被替代的情况很普遍,已经被替代再换回来其实很难。说到这应该就有人提出质疑了,那我还是喜欢吃猪肉,之前不吃是因为价格贵,现在便宜了那猪肉还是我的心头好。
但是当替代已经成为消费习惯,这个习惯逆转需要更大的差价。
怎么来理解呢?通俗点来说当猪肉从原本的六块钱一斤涨到十八块的时候,消费需求必然断裂。但猪肉价格反过来从十八块跌回六块,除非此时原本替代的农产品同时上涨,不然消费需求不可能恢复原样。
我国已经全面脱贫,居民收入水平与过去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收入的增长必定会带来食材的多元化,消费升级利好的是偏稀缺性的动物蛋白,而非猪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预期差。
这就是所谓的收入增速与生猪消费增速未来呈现负相关性理论。与此同期,增长的食品消费主要体现为禽肉,水果,蔬菜和食糖,这类食物大量替代了肉食。这样的消费替代格局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影响猪周期的阴影。你说不出具体影响多大,但积少成多将会对整个生猪产业的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冲过本轮猪周期,整体养殖格局必然向着产品升级、拔高品牌的方向发展。消费和养殖的关系说到底就是供需关系,怎么去掌握规律还需等待市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