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能治癌?连正式论文还没发表,疑似又是一波炒作
文/张田勘
过年期间,一篇自媒体文章刷爆朋友圈,标题看起来就令人虎躯一震:“大年三十好消息!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由于文章的素材来源于1月28日中科院官方微博“中科院之声”转发的一个视频,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这个视频是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于1月23日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做的一个演讲。陈小平在演讲中称,他的团队致力于研究通过疟原虫来治疗癌症,目前有近30例病人接受了疟原虫抗癌的治疗,10例已经观察了一年多,其中5例有效,2例可能已被治愈。
历程
疟原虫本来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为何能治癌呢?
事情可能要追溯到陈小平的求学和研究之旅。20世纪80年代末,陈小平在读研究生时,看到了流行病学和肿瘤流行病学两门课的授课者挂出的两幅流行病学地图。一幅全球疟疾流行图显示,疟疾主要集中在非洲等蚊子密集的热带地区;一幅全球肿瘤流行图显示,流行疟疾的一些非洲地区的肿瘤死亡率较低。这激发了陈小平的思考和联想,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联系。
作为证实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1996年陈小平发表了“疟疾与肿瘤的关系”(《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年第4期),2011年9月,陈小平和钟南山院士合作开展的肺癌免疫治疗实验研究结果也在线发表于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
此外,陈小平课题组发现,通过构建表达GPC3蛋白的疟原虫免疫荷瘤小鼠,刺激机体产生针对GPC3的特异性CD8 T淋巴细胞*伤肿瘤细胞,由此可能研制肿瘤疫苗。这一结果在线发表于2017年3月的《肿瘤靶标》(Oncotarget)上。
真正开始引发关注的是陈小平于2017年10月19日在广州召开的“2017疟疾与癌症跨界交流会”上的发布。他宣称,疟原虫感染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拮抗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启动抗肿瘤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应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显著延长肺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荷瘤小鼠的寿命。
在陈小平进行疟原虫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试验中,3例晚期肺癌患者有2例显效,其中1例转移病灶消失,肺部原发病灶的“伪足”消失,由原来的“螃蟹状”变为“斑块状”,并通过微创手术切除了完整的肿块,而且肉眼也能观察到肿块失去了恶性肿瘤的外表特征,经病理检查发现被切除的肿瘤组织内有异常大量的免疫细胞浸润,与一般肺癌组织有很大的区别,说明疟原虫感染诱发的抗癌免疫反应发生在肿瘤组织内部,与小鼠模型研究观察到的情况相似。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陈小平的这一研究结果至今尚不能在任何经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查询到。而“SELF格致论道”是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公益讲坛。至此,这篇过年期间的爆款文章出炉过程已经明了:科学家将尚未正式发表的研究结果发布在公众传播平台,并被自媒体进一步放大过度解读。
原理
从科学层面来说,陈小平疟原虫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试验结果说明了好几个问题。一是此前已经有疟原虫抗肿瘤的动物试验,二是揭示了疟原虫抗肿瘤的初步机理,三是这些机理与医学史上的某种情况有吻合之处。
动物和人的试验都揭示了疟原虫抗癌的部分机理,这是最为重要的。疟原虫抗癌的机理表面上是“以毒攻毒”,但实际上并非是以疟原虫的“毒”去攻击癌细胞的“毒”,而是通过疟原虫启动和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才会产生抗癌抑癌的某种效果。也就是说,疟原虫不过是一种激发人体免疫力的触发者,并且触发和增强的是抗癌的特异性免疫力。
对小鼠的研究首先揭示,疟原虫唤起机体的多种免疫细胞攻击和*伤癌细胞。在疟原虫感染后,负责天然免疫的自然*伤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细胞)被激活,并诱导这些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灭一部分癌细胞。尤其是DC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生成,并且攻击肿瘤。现在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就是,应用肿瘤相关抗原或抗原多肽在体外致敏DC细胞,再回输病人体内以抗击肿瘤。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肿瘤也不甘于被免疫系统消灭,会有反制措施,例如,肿瘤可能利用机体内一些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会抑制免疫系统,以减少对肿瘤的*伤力。
但是,利用疟原虫治疗,疟原虫也会感染这些细胞,并因此而抑制这些抑制免疫力的细胞,解放其他的免疫细胞,产生负负得正的效果。这一点和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有相似性,即抑制阻挠免疫T细胞的分子,在解除了这种分子抑制后,可以让T细胞放开手脚,全力攻击癌细胞和其他病原体。
利用疟原虫治癌的另一个机理是,疟原虫也能显著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连接肿瘤的血管,从而对肿瘤断粮断营养,让癌细胞“饿死”。这虽然是一种围城法,不像免疫细胞直接攻击和*伤癌细胞能产生迅速的效果,但在对癌细胞直接攻击和切断营养供应的双重夹击下,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也会显著提高。因此,疟原虫疗法在动物试验和对人的临床试验性治疗都获得了一定效果。
待证
利用疟原虫治癌也得到了历史上其他疾病治疗的间接证明。晚期梅毒会导致神经性梅毒,其典型表现是麻痹性痴呆和瘫痪。1917年的一天,奥地利医生朱利尤斯·瓦格纳-贾雷格意外发现,一位因神经性梅毒瘫痪的病人竟然在患疟疾发高烧的时候能走到他的面前求助,这提醒贾雷格,疟原虫是否在帮助病人抗御瘫痪。
于是,贾雷格大胆地进行尝试,把这位病人的血液抽出来,分别注射给18位瘫痪病人,他们的病情居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这些结果发表后让全世界都知道,疟原虫可以治疗神经性梅毒。
后来,这一重大发现挽救了成千上万晚期梅毒患者的生命,由此贾雷格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是在20多年后有了青霉素的发明,疟原虫疗法治疗梅毒才退出历史舞台。不过,疟原虫对晚期梅毒有神奇效果的机理直到今天也没有阐述清楚,或许现在的疟原虫治癌给出了部分解释,即疟原虫刺激和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力。
可以说,疟原虫治癌确实有科学机理,也有事实依据,包括动物和人的试验结果。但是,现在尚未看到陈小平团队把这项人体研究结果发表于正式的学术期刊。上述情况表明,如果现在就认定疟原虫治癌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成果并马上可以成为癌症的常规疗法,还为时过早。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界线是可证实或可证伪,在医学中最重要的证实或证伪方式是循证。循证医学的黄金标准是大规模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在癌症治疗上,既要求有大量的癌症病例,还要用随机选择的条件相似的病人进行对照试验,病且是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试验内容。
但是现在,疟原虫疗法只试验了近30例病人,有10例观察了1年,其中5例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尽管有效,但数量还太少。不过,陈小平团队正在进行第二期临床试验的志愿者招募,预计招募200例左右的患者。
此外,对于癌症的治疗当然不是治愈,而是以5年未复发为基本治愈的标准。然而,疟原虫治癌的患者现在最长时间还不到两年,因此还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证明。
另外,疟原虫治癌还需要得出对不同癌症的治疗效果,目的病人主要是肺癌,也有少数前列腺癌,肠癌患者。因此,即便认定这一疗法有效,也可能只局限于一定的癌症。
伦理
疟原虫治癌也如同其他所有的新型疗法一样,有一个伦理规范,并且在这种疗法上体现的禁忌更为显著。因为,疟原虫本身对人体有害,是一种“毒物”,如何控制这种毒物不造成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双重伤害(疟疾和癌症),或者哪怕是疟原虫治疗产生的副作用,如高烧,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不过,在对人的临床试验性治疗中,陈小平团队遵循了几个原则。一是知情同意和优后原则,即治疗的患者已是癌症晚期,已无法可试,而且患者及家属同意采用这种疗法。二是对病人的红细胞感染率进行严密监控,感染水平维持在千分之二以下,方法是采用低剂量青蒿素进行控制。三是在疗程结束后,给病人使用足量的抗疟药,一般3天左右能治愈疟原虫感染,以保证癌症病人不会患上疟疾。
即便如此,感染疟原虫的一大副作用是间歇性高烧和各类症状,如何治疗高烧和各类症状,需要有配套措施。而且,由于癌症病人感染疟原虫,也成为疟疾的一个传染源。如何防止蚊虫叮咬病人后再去叮咬健康人而传播疟疾,也要有防护措施。
采用疟原虫抗癌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以及时间的检验,也许可能成功,也许可能成为一种辅助癌症疗法,也许还可能由此研制新的癌症疫苗,也许还有可能是总体上疗效不大。
但所有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历程和结果,允许也应当在符合医学伦理的前提下进行试验。不过,在结果未得到充分显现和评估之前,人们还不宜得出过于乐观的结论,更不应把话说得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