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和皇冠梨哪个止咳,咳嗽吃雪梨好还是皇冠梨好

首页 > 健康 > 作者:YD1662024-04-24 09:15:08

本文原创 南魏潮阳

雪梨,又叫雪花梨、冠名赵州雪花梨;本地人俗称雪梨,小众俗称相相梨,我儿时就是这么叫的,后来也慢慢就叫雪梨了。这是一个历史最悠久的品种,据家乡的人老人流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百科上也标注始于北魏时期。

雪梨也许名字过于通俗,为了更好的流通和商品价值;才叫的雪花梨吧,梨子本身的花斑也确像点点雪花。至于冠名赵州雪花梨,缘由大概率是因为雪梨产地最较为出名的就是赵州桥了,赵州桥位于河北石家庄市赵县境内;雪梨的产地也确实在附近。不过赵州桥周边种植梨树的比例倒不是很高,大约20公里范围外东北方向才是真正的大面积种植区域;取名赵州雪花梨也许就是为力便于传播。

雪梨以果型匀称,色泽金黄,顶部少许虎皮斑为上乘果;社会上叫法很多,大部分人分不清雪梨到底是哪一种,南方不少人叫鸭梨为雪梨;也有叫皇冠梨,水晶梨为雪梨,叫法较杂乱。雪梨性寒,有止咳化痰、清肺护肝的功效;不宜多吃。市场上看到比较丑且果型最大、黄绿皮色且皮厚的就是雪梨了。

在我十岁之前村里的梨园、苹果园有分给农户自己承包种植管理;依稀记得我们家分得十多颗雪梨树,苹果地里分得两颗黄元帅苹果树;苹果树也不怎么管理,每年收得少少两筐个头不大的苹果;后来苹果树被村里收回去了吧,成片承包给村民。除了雪梨树之外,还有五六块农田;有集中种棉花的、集中种菜的菜园地、有集中种小麦玉米的、还有种小米的(也是最古老的品种,粟;我们老家俗称谷子)。谷子地和玉米地边边上种一条高粱,就有了做扫把和篦子的原材料;至于高粱米我倒是印象不深,记得也有人短时种过黏高粱和黏玉米,用于做年糕、黏饼子什么的。后来慢慢就形成了只剩下梨树地和小麦地/玉米;小麦每年10月10号左右耕种到次年5月份收割;6月到9月是玉米成长和收获期。

我的父亲可以说是对农作物种植不擅长之人,当过兵、教过书(90年代初清退代课老师),摸索着做生意又缺乏一定的魄力。生意也就没有做的那么出色。嘿嘿,老父亲看到我公开这么说他,一定有很多不服,他会觉得他是个很会种地的人;其实平时我也是这么总结他的,是个不合格的农民、不合格的教师和不合格的商人,哈哈!和他较劲好多年也很好的让他没有那么无聊,好像一定程度人还延缓了衰老。再说我们家雪梨树,也没有产生太多经济价值,那时候商品流通环节不畅通,家乡还没有密密麻麻的冷库。有客商来收梨,农户们争着去抢那种筐子,那时候还没包装纸箱;我是小孩子,并没有见过那种抢筐子的场面。只是听长辈们传播,有些清高性格的父母对梨树并没有认真侍弄。

我做为梨子的吃客,当时更想吃的是鸭梨,因为家里没有鸭梨啊。觉得鸭梨皮薄味美、果肉细腻;不像雪梨果肉粗糙、皮厚很硬。当时市场上也的确是鸭梨更畅销,箱子上都写着天津鸭梨,通过天津港出口,当时挑的那个细致啊,听说好细;价格自然也高一些。

我家雪梨收获后有时很便宜就出手了,鸭梨更吃香。虽然,我妈妈说雪梨性更好;还是经常去邻居家混他们的鸭梨吃。他们家鸭梨我是记得的,在院子里挖一个比较方正的坑,约一米深吧;秘密麻麻的摆满了梨子,梨把也会统一朝向,免得扎坏了它的姐妹;雪梨为雄,鸭梨为雌;当时梨子的收获时间比现在要晚一些,基本在中秋节前后;收回来行情不好就放着吧,鸭梨结果密密麻麻,不疏果自然就结的小。邻居家应该是当季卖了大的,小一些的太便宜就没有出手,放在家里梨窖。等到天更冷后盖上草杉、棉被、塑料布;周边拿板砖压着。去他们家就是从扒开的一角取出梨子来吃;吃着吃着就卖了,东北收小梨的。

东北很出名的冻梨,制作的主角就是这些小型鸭梨;(冻梨,这个板块毕竟在东北,就由东北的朋友来描述吧,呵呵)。雪梨的命运有做罐头的、果汁的、当时也不记得超市和市场上有没有卖梨的;因为家乡是梨的主产区,种植、梳果、打药、卸梨、装箱……;太多和梨打交道了,在外面就很少再关注梨了。面包那时候不多,比馒头好吃,是我关注的对象。

后面几年,梨子的行情越来越好了;开始出现这样的流通模式,南方客商委托家乡的某一农户,当然这一农户得能说靠谱吃得开,替他们收购梨子,再运往外地售卖。梨子做为耐运输易保存的水果出现在全国各地。我的两个叔叔由于低价承包了村里的两行/趟梨树,梨树也在慢慢长大,挂果越来越多;每年的收入已经有两三万了。90年代初每年两三万的收入,在一个农村家庭户已经是很富裕的。人们开始争夺梨树的种植;生意并没有做起来的父母也想认真种梨树了,哈哈。

当然,同一时间维度做生意的姑姑早已经下广东潮州、福建等地采货,在石家庄做鞋子批发了。我小学去过她做生意的地方,日均流水已经三五万甚至高峰期有十万。可惜,当时还不大的我没有意识到这是机会,呜呜。还停留在好好学习,读书上学未来去厂里做办公室。姑姑也是这么教育的,好好学习;长大当官,好家伙!明明有做生意的基因,没有种下希望的种子。后来果真打工了15年有余。

南方客商和本地想做生意的人开始形成矛盾体,家乡人也开始走梨,说走梨是家乡土话,就是在家乡收货后雇卡车运往外地批发;有赚大的也有亏的。当时收农户的梨子印象中两毛到四五毛每斤,手开一个收据连章都没有。外地客商就是要靠当地人作保,当地人靠自己作保。有时走梨亏了到年底都不给钱,呵呵。卖梨给他的农户就很倒霉了;外地老板坑代收点农户的也有不少。反正这里面有发财的也有亏不少的。交织着……

鸭梨,来我家啦;九十年代初村里重新分梨树,我们的雪梨变成了六颗老鸭梨。当时家人也是一阵忐忑,因为雪梨行情也涨起来了。关键是树也变大了,产量更多了。六颗老鸭梨树更大,每颗一个大人环抱都抱不了;巨大的树冠……

未完待续……

鸭梨 待更

黄冠梨……

糖梨/面梨/海棠/沙果……

梨乡产业纵横……

大家族……

朱家坟鬼火……

本文原创为 南魏潮阳(fort29)转载标明出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