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瘢痕疙瘩是最经典的治疗模式之一,方式多种多样,如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等。但是,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复发率为45%~100%, 其原因是手术会刺激胶原蛋白合成,易形成更大的瘢痕。因此, 目前不主张单纯手术治疗,多采用手术联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物理治疗
(1)加压治疗:以弹性织物对伤口愈合部位持续压迫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瘢痕增生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面积较大、非功能部位的瘢痕疙瘩的治疗及术后复发的预防。通过局部缺血、缺氧环境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从而导致瘢痕变薄、软化。
(2)冷冻治疗:利用低温介质去除靶皮损,减轻瘢痕疙瘩中胶原合成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分化。分液氮接触法和喷射法。接触法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病变,喷射法适用于范围较大较深的病变部位。
(3)硅凝胶片治疗:凝胶片可以持续的水封包和提供水合作用来软化瘢痕并减少瘢痕的尺寸、红斑、疼痛、瘙痒。手术切除瘢痕疙瘩联合硅凝胶治疗,可促进伤口更快愈合,治愈率超过80%。
(4)激光治疗:可破坏、抑制或转化纤维母细胞并可使血管闭塞,控制过量的瘢痕组织增生。不同波长的多种激光被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疗,从最早的普通CO2激光到超脉冲CO2激光、YAG 激光、超脉冲点阵CO2激光、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复发率较高,不易单独使用,多采用激光联合同位素敷贴或皮损内注射治疗。
(5)放射治疗:通过直接损害成纤维细胞,使细胞DNA断裂,引发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死亡。可作为治疗瘢痕疙瘩的主要手段或作为外科治疗的辅助手段。常用的有浅层X射线、β电子束和近距离照射等放疗技术。目前主张放射疗法与手术或者类固醇药物等方法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主要机制包括减低炎症,增加血管收缩,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降低瘢痕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芽的增生。常用药物有曲安奈德、得宝松等。
(2)抗肿瘤类药物:主要通过与尿嘧啶竞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抑制其增殖及合成胶原的能力,进而抑制瘢痕疙瘩形成。维甲酸类药物可减少胶原合成,干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抑制其增殖。
( 3 ) 生物制品类药物:干扰素可增强瘢痕疙瘩的胶原酶活性,减少胶原和氨基葡萄糖的合成,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抑制瘢痕疙瘩和正常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减少胶原蛋白的过量沉积。
(4)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是一种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可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及减少Ⅰ、Ⅲ型胶原的产生。曲尼司特是一种抗过敏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前列腺素,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