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士气大增,气势与士气的区别

首页 > 健身 > 作者:YD1662023-04-16 02:57:24

12月30日,在邯郸市魏县赵枣林村扶贫微工厂——爱心箱包厂,工人们正在制作书包。魏县以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探索创建扶贫微工厂,使贫困户实现“零距离”就业,微工厂实现“零风险”生产,村集体实现“零投资”发展。据统计,全县目前共发展扶贫微工厂156家,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500余人。记者史晟全摄

邯郸市魏县前大磨乡赵枣林村

爱心箱包厂 暖心故事多

□记者乔宾娟

12月30日下午,位于邯郸市魏县前大磨乡赵枣林村村南的扶贫微工厂内,李爱玲穿着浅色围裙抱着一摞书包在与一名员工交流。

这座扶贫微工厂的名称是“爱心箱包厂”。李爱玲是赵枣林村人,王俊波是相邻的连枣林村人,二人是一对80后夫妻,是爱心箱包厂的主人。

王俊波与李爱玲之前在邯郸、北京等地打工。2013年,头脑活络的王俊波与李爱玲决定在老家开个箱包厂,取名“爱心箱包厂”。当时他哥家的几间空房子就是厂房。

2017年,魏县采取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创新创建扶贫微工厂后,赵枣林村也在村南林地上建起了共计1600多平方米的两个大车间。

车间建设不用花钱,雇用贫困户、购买设备还能享受补贴……2018年5月,县里扶贫微工厂的各项优惠政策促使王俊波把爱心箱包厂迁到了这里。

今年60岁的张海莲是厂里的老员工。她说,前几年老伴得了病不能干重活儿,家里经济困难成了贫困户,“厂里不嫌弃我,给我安排了活儿,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前年也脱贫了。”

赵枣林村的孙巍巍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全家只靠老公一个人挣钱养家,被评定为贫困户。2018年,俩孩子都上幼儿园后,她来到箱包厂上班。“厂里像我这样的贫困户有20多户,现在全部脱贫了。”

什么是士气大增,气势与士气的区别(5)

12月30日下午,承德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讲师李维(中),来到磴西村许建东家中,为其夫妇俩指导电商图片如何拍摄。记者田明摄

承德市承德县磴上镇磴西村

野山珍借网走出大山

□记者尉迟国利 宋平

12月30日,天寒地冻,承德市承德县磴上镇磴西村的最低温已经降到了-15℃以下,村党支部*许建东却忙得热火朝天。

临近春节,到了蘑菇等野山珍销售的旺季,每天的订单不下几十单,配货、打包、发货,每一单都要严格把关。

尽管很忙,他还是为参加下午在村委会举办的电商培训挤出了时间。

2018年,承德县成功申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9年2月,该县与无界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进这项工作。县里组织的电商培训,许建东能赶上的绝不落下。

磴西村位于承德县东北部,群山环抱,森林资源丰富,山上盛产蘑菇、榛子、木耳等野山珍。这些野山珍从来没有被村民们当成重要的收入来源。

地薄、路远,收成不好,磴西村148户村民中有22户是贫困户。在外闯荡过的许建东知道,要让村民增收,就得把当地的特色做起来。

让野山珍走出大山,许建东想到了借助网络。他和县里一家网络公司合作开了网店,松蘑、肉蘑、榛子……村里的十几种山珍上了网。许建东购进烘干机,烘*蘑菇体圆齐正、菌伞肥厚,品相好,很是抢手。

“有了许建东的帮助,我采的各种山珍也能卖上好价钱了。”卖山珍已成为贫困户陈素琴家里重要的收入来源。

现在全镇9成的村民都将采的野山珍卖给许建东。货源多了,网上的顾客也多了。许建东开发出了由八种山珍组合成的“八珍汤”。

怎样让磴西村的“八珍汤”卖上好价钱?15时许,电商培训课一结束,许建东就赶紧向讲师咨询。“你们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注册商标。”讲师李维的回答简单明了。

“对,这是关键。”许建东顿时兴奋起来。让村里的野山珍在网上打出品牌,他有了新的目标。

石家庄市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

大红灯笼高高挂

□记者潘文静 冯阳

12月30日16时,石家庄市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

一串串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残疾人双创园扶贫微工厂里喜气洋洋。新年将至,他们的灯笼订单猛增。

转动模具,涂抹胶水,糊上红布,一个灯笼在王利合的手中迅速做成。

“王大哥,手上的活儿越干越利索,可别忘了带着大家一起进步啊。”来查看灯笼制作情况的贾茹向王利合打趣道。

贾茹是昊腾残疾人双创园园长。自2018年5月开园以来,园区安置就业161人,其中残疾人108人,残疾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7人。

王利合是园区扶贫微工厂灯笼生产线的负责人。他今年53岁,是行唐县龙州镇东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但做起手工来却是一把好手。

现在,越来越多像王利合这样的贫困残疾人在这里找到了收入稳定的工作。

“当我们被风吹雨打的时候,是您为我们撑起一把温情的伞。谢谢您像太阳一样,给了我们明媚的阳光……”前两天,贾茹收到了一封手写的信。信中质朴的文字,让她深受感动,更提醒着她扛好肩上的责任。写这封信的,是在园区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崔立英。崔立英告诉记者:“马上过年了,也没啥能送给园长,就写封信表达我的感谢。”

残疾人双创园里的每个人,都有一段苦难的故事,都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时针拨转到7年前。通过帮助残疾人居家制作和销售服装,贾茹已经走在了助残扶困的路上。“让残疾人从精神上站起来。”这份信念,让贾茹在困难面前选择坚持下去。残疾人双创园在全县搭建了70个扶贫助残巧手坊,辐射带动4000余名残疾人、贫困群众实现居家就业。今年10月17日,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贾茹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保定市顺平县北大悲村

“钉子户”变成“土专家”

□记者林凤斌

“你看,去掉这个粗的强枝,来年那个细的弱枝才能坐果。剪枝的一个要点就是去强扶弱。”

12月30日17时许,在保定市顺平县北大悲村南山的太行山第一农业创新驿站——顺农果品现代农业园区,村民王明红在果园里向新员工传授剪枝技术,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顺农园区所在的北大悲村人均约1亩山坡地,种植的都是玉米等传统作物,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村里流转土地,依托河北农大孙建设教授团队建立农业创新驿站,采取新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现代科技手段推广种植新品种苹果。

王明红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四口人全靠他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他家有2亩地位于园区内,村干部先后六次上门协商,他死活不同意流转,成了村里有名的“钉子户”。他认为,“这山坡上粮食都长不好,能种出好苹果?”

直至2017年春天,园区种植规模发展到1000多亩,开始产生效益,他才同意流转土地,还在园区上了班,经过培训当上技术员。“2亩地每年租金1000元,每月工资3000多元,当年就摘了‘穷帽’。”

记者在园区里看到好多稀奇的设施,王明红却耳熟能详:气象观测仪实时收集气象数据,能提前知道雨情,就不用浇水了;有了土壤湿度监测仪,土壤干旱了自动提示,用手机就能下发指令灌溉……

天渐渐黑了,收工回到创新驿站培训楼,正赶上园区在搞技术培训,王明红赶紧找地方坐下,专注地听起来。在他看来,多学点儿是点儿,艺不压身。

顺农园区负责人焦金同介绍,许多村民像王明红一样,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全套的果树栽植管理技术,成了园区的“土专家”,整个园区才得以红红火火。

什么是士气大增,气势与士气的区别(6)

在大棚忙碌一天,平泉市桲椤树社区村民赵玉明刚回到自家楼房里,妻子王莲红就备好一桌丰盛晚餐。图为赵玉明正在给岳母夹菜。记者陈宝云摄

承德市平泉市桲椤树社区

搬出幸福生活来

□记者李建成 陈宝云

12月30日18时,承德市平泉市桲椤树社区村民赵玉明收拾好农具,骑上摩托车准备回家。

赵玉明不到10分钟就回到了金兴嘉园小区。金兴嘉园是桲椤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三期工程,七栋五层楼共吸纳350户村民入住。

爬上五楼,迈进家门,赵玉明脱下皮棉靴,换上棉拖鞋。“今天大棚摘了黄瓜一千来斤,卖了1780块钱。”赵玉明跟正在做饭的妻子王莲红交账。

“这一天的收入顶得上过去一年了。”王莲红喜滋滋的,菜炒得起劲。

47岁的赵玉明中专毕业,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但出名却是因为穷。他25岁时,父亲身患重疾,住院多次终撒手人寰,留下外债近20万元。

“过去住的地方偏啊!一条大河挡在鞑子沟沟口,想出村夏天趟河、冬天涉冰。4亩山地,好年景收入也到不了两千元。”

2011年底,平泉把金杖子、毛家沟、郭杖子、王家沟、郝杖子、马杖子等6个行政村整合成桲椤树社区。2730户、11829口人,当选全省最大的农村社区党委*后,金旭东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脱贫。

社区33个自然村,有19个地处深山老峪。咋拔“穷根”?金旭东决定:搬!

2017年,社区易地扶贫搬迁三期工程竣工,赵玉明老屋换新房,仅支付1.2万元,就住进了133平方米的新楼房。社区已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小区8.6万平方米,入住村民563户。

金旭东鼓励赵玉明到社区有机蔬菜产业园区搞蔬菜种植。4个大棚,享受扶贫政策,赵玉明第一年只付租金3400元。2017年,赵玉明纯收入5万多元,光荣脱贫。2018年,纯收入8万多元,第一次有了存款。

18时24分,赵玉明换上花800多元买的高档皮鞋,出门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加“迎新春、话发展”座谈会。锃亮的皮鞋踩在积雪上嘎嘎作响,赵玉明挺胸抬头,雄赳赳、气昂昂。

什么是士气大增,气势与士气的区别(7)

河北日报记者采访国家信访局驻沧州市海兴县张常丰村第一*张巍婷。记者李东宇摄

沧州市海兴县张常丰村

盐碱地拓出“常丰”路

□记者张岚山 戴绍志 王雅楠

12月30日晚6时许,沧州市海兴县张常丰村,一辆货车驶到村电商中心门口。

“马上是新年了,要咱‘网红年货’多的,我们就给送过去。”国家信访局驻张常丰村第一*张巍婷一边招呼司机下车,一边带我们进入电商中心。石磨精白面粉、石磨全麦面粉、石磨玉米面粉、石磨黑麦面粉、面花、辣椒酱等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

张常丰村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海兴县贫困人口较多的一个村,全村共438户15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这里是退海旱地,土壤盐碱,耕种一季能否丰收,完全看“老天爷”脸色。

2018年5月,张巍婷担任驻村第一*。进村入户调查时,村民塞给她的一块馒头,让她发现了这里的“宝”。“咬一口,很有嚼劲,满口香甜。”张巍婷说。一了解才知道,这里的盐碱旱地适宜种一种叫“大红王”的小麦,基本不用农药,更不能浇水。从种到收全凭小麦“自由生长”,是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

怎么让这优势变成财富助力脱贫?张巍婷开始了辛苦奔走——

成立海兴鑫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让125户贫困户全部入股;注册“张常丰”商标;开通“驻村扶贫干部”微信公众号微商城,请人手把手教村里人学网上销售……

面粉还是那面粉,通过转变加工方式和经营方式,身价从每公斤2元多涨到9元多。村里40多户贫困户的收入当年就翻了番。截至目前,村里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现在村里开发的农副产品达到了20多种,主打产品是“三面”“四酱”:面粉、面条、面花,辣椒酱、牛肉酱、黑豆酱、芝麻酱,通过网络卖到了全国各地。

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

小小马铃薯 做出大品牌

□记者高振发 刘雅静

12月30日中午,室外寒风刺骨,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马铃薯储藏窖里却温暖如春,5名村民正在帮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徐海成分拣微型薯。

今年62岁的村党支部*叶润兵沿着窄窄的铁梯下到薯窖。看着一颗颗鲜亮的微型薯分拣、过数、装袋,他乐开了花。

“微型马铃薯可是我们村民心里的‘金豆豆’。”叶润兵说,2017年1月24日,**踏雪到德胜村视察,在与村干部交流时指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同时鼓励乡亲们把马铃薯产业做大。

德胜村共有443户,2013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过去每户种一两亩马铃薯,小打小闹,收入不稳。

“必须搞规模种植,选种微型马铃薯。”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叶润兵下定了决心。

2017年春天,在省工信厅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德胜村一口气建起280个微型薯大棚,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只需花1000元,就可租一个大棚。

过去的德胜村人冬天都是猫冬,一天两顿饭,从早喝到晚。现在可是有了大变化。

来到白雪覆盖的马铃薯大棚里,村里的“土专家”刘桂荣正在给村民进行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

“从这几年的经验来看,一是要选优质马铃薯种;二是管理经营要跟得上,比如说浇水,要早晨趁太阳出来前浇,减少蒸发;三是要经常观察,注意及时发现病虫害。这样苗才能长得好,微型薯高产、个头均匀。”

“刘大姐讲得在理。”德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徐学海听后笑着说,去年他由于选种不好,最低的每颗才卖3分钱,两个大棚仅挣7000多元。今年租种了3个大棚,纯收入能达到5万多元,主要是因为选用的薯种好,跟专家多请教技术,管理跟上了。

280个微型薯大棚种植,已成为德胜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全村种植微型薯的农户达到180户。2018年,仅此一项,村民人均收入就有4790元;村集体收入11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0元。2018年底,德胜村全村脱贫出列。

令全村人自豪的是,德胜村马铃薯成功注册了“御富德胜”商标,并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德胜村还入选了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