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度也可以联系两个笔势,你看《阴符经》的这个"天"字,上面两横是一个笔势,下面撇捺是第二个笔势。飞度把两个笔势联系起来。这些,我们后面讲大圈的时候,还要详细地解释。
但这个"又"字,看起来是横撇捺三笔。但横和撇两笔是连在一起的,有一个连接点。这就不是飞度了。这个关节点应该怎么写呢?要做什么动作呢?
书法中,两个笔画的连接,是经常遇到的问题。你看这个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将"字,左右有两个钩。右面这个钩。比较简单,这一竖是圆弧形,这一钩只是圆弧形的收笔。一笔下来就可以连竖连钩都写出来了。但左面这一个问题就来了,这个钩跟一竖属于两个笔画。是两个笔画连接在一起,独立的钩书法中称为趯。这个趯怎么连到上一笔呢?
2踆锋
"九用"中有解决笔画连接的技法,这就是踆锋。
"踆"这个字,有时候写为"足"字旁一个"存"字。其实本字应该是踆。
我这里讲个小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想*大臣赵盾。放出獒犬追咬赵盾。赵盾的车右勇士叫祁弥明。迎头上来给獒犬一脚,把这大狗踏死了。
《公羊传·宣公六年》记载:"祁弥明逆而踆之,绝其颔。""颔"这里指狗的下巴,祁弥明一脚把獒犬的下巴都踏断了。
"踆"就是往下踏,因为这个字发音是"音存"。后来有人改写为足字旁加一个存字,这种现象在汉字中很多。有关的考证这里不详细讲了,我建议大家用本字"踆"。为了保持原本的原貌,原来的用字我不变。
《玉堂禁经》第五,踆锋。这样说:"五曰踆锋,驻笔下衄是也,夫有趯者,必先踆之,'刀'、 '乛'是也。"最后这个"横钩乛",发音[yǐ ],等于乙。我来逐句解释一下。
第一句"五曰踆锋",刚才已经讲过了。
第二句,定义:"驻笔下衄是也。""驻笔",就是小小的一个停顿,好像乐曲中的休止符。
清代蒋骥《续书法论》说:"运笔时,而意有所顾,因用迟涩出之者,为驻。"意思是运笔时停一停,想一想,出笔慢了一下,这就是驻。"驻"了以后,继之而来的动作就是"下衄"。往下做一个扭笔心的动作,等于加一个下踏的动作。这个"下衄",不是写什么笔画,只是引导你去下一笔的起笔位置。
第三句话,举例:"夫有趯者,必先踆之,'刀'、 '乛'是也。"以前在第十七课中我讲过,"趯"有两个读音:一指尖锋行笔,读"跃",趯锋。另外一个指分笔独立写的钩,读[tì]。这里说,你要写一个趯,你就要先做踆的动作。好像写刀'、 '乛'中间的钩,踆锋是不可少的。
《玉堂禁经》讲永字八法的时候,也讲过踆锋的作用:趯须踆其锋,还加了一个批注:得势而出。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踆锋是取势的。在没有取得势之前,不要踢出。
写趯,等于一踢,你来想想踢球的动作,当你起脚时,必定是先向后再向前的。这向后的动作,就是一个取势的动作。
3.踆锋写法
第三,踆锋写法。你看,这是一个竖,挫笔收尾,这是一个钩,怎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重要的是看它们的中线。
竖笔的中线很简单,两面换起笔,一直拉下来,一钩的中线,注意也需要起笔的。根据书法口诀"欲左先右",应
该是反方向起笔。但这两笔现在拉不上,如果我们在一竖行笔后往下衄锋。那就等于加了一个圈,这一下就很顺利地无缝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