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0年,85岁的陆游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自知时日无多的他便将儿女叫到眼前,认真嘱托道: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陆游口中的“九州”,指的就是中原大地,这首诗既是陆游的绝笔,也是诗人的遗嘱,他遗憾自己恐怕没有机会目睹南宋朝廷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了。
陆游生活的年代正值华夏大地遭遇金国入侵,山河破碎之际,他二岁的时候便亲历了靖康之变,随后几年,他又跟随父亲四处避难,这段飘零的生活在陆游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让少年陆游下定决心要报效国家,收复被金国入侵的失地。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里,陆游似乎只是一位诗词大家。
但实际上,陆游和辛弃疾很类似,都是那种白天练剑,晚上“夜读兵书”的文武全才,他俩一生都在为收复九州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九州,这两个字在他们的心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还是祖国的代称。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九州的前世今生。
一、华夏九州名字的由来;上古时期的人,没有像我们现在这样先进的宇航技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一部分来源于口口相传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来自于自己有限的见闻。
在此基础上,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我们脚下所生活的土地,便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古人在称呼我们脚下的土地时,便将其命名为华夏、中华、中原、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余其宅兹中国’)之类,极为大气磅礴的名字。
由于早期的社会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国家的概念还未成熟,所以,当时古人眼中的中原和中国之类的称呼和我们现在的认知是有所区别的,这些名词在当时其实指的是他们所生活的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区域。
据《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记载,黄帝所处的时代道路不通,区域间的人互不相识,管理极为不便,于是黄帝遍行天下,规划万里疆域,把田野划分为州,以百里为一个部落的势力范围。
如此一来,不同部落的人便明确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黄帝管理起各个部落来,也轻松了许多。
到了尧帝、舜帝统治的时期,天地间爆发了一场大洪灾,整个天地都被大水分隔,于是尧舜二帝便分别让鲧、禹父子二人去治理洪涝灾害。
鲧用筑堤堵水的方法治理洪水,历时九年,最终以失败告终。
大禹吸取了父亲的教训,采取了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的措施,他历时十三年,终于将洪水治理好了。
但此时,原来的山川被江湖分割,黄帝遗留下来的势力划分规则已经不再实用了,大禹便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把天下分为九州,即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传闻,大禹还命天下献上青铜,来铸造九鼎,祭祀神灵,收拢九州气运。
九州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在九州之外,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生活的地方被称为“四海”,更偏远的地方则被称为八荒。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九州”这种说法很可能只是战国时期写《尚书·夏书·禹贡》这个人,所设想的一种理想状态。
这位战国时期的先辈,通过大禹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他坚信以领地大小的不同来划分诸侯的势力范围,可以保持国家的稳定运行。
二、华夏九州现在叫什么名字,聊一聊九州名字的演变;春秋时期的文献中,九州都还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没有具体所指。
到了战国和西汉时期,这一概念忽然明确了起来,并演变出了几个不同的版本,由此,我们得出一个观点:
“九州,由观念到具体化应该出现在战国和西汉时期。”
关于九州具体指的哪九州,当时的版本有不少,现举例出现在《禹贡》、《周礼》、《吕氏春秋》和《尔雅》四本书中的四种说法,具体情形可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