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一式都讲究,认认真真练功。
每一个人都高高兴兴亮出身段。
合奏一曲,乐趣无穷。
将粤曲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在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里 ,有一群师生一直对这个文化瑰宝情有独钟。 他们中既有痴迷粤剧的“老戏骨”,也有刚学粤剧几年的“小鲜肉”。在老师的指导、带领下,他们学唱戏、学身段、或文或武,或动或静,对粤剧的执着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欣 日前,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粤曲班学员一行数十人,在老师何国贵、徐旭祺、欣谊的带领下,回到了久违的校园排练和拍摄视频。 一个小广场、一群粤剧迷、抑扬顿挫的粤曲、色泽鲜艳的戏服……这些元素组成的画面,让人以为回到了旧时的梨园。 在《开场曲》里,师生们轮番上场,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四功五法、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一样没落下,尽管没有专业演员的水平,但也是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都认认真真,绝不含糊。 记者了解到,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粤曲班于2005年开班,后来又根据学员们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开设了粤剧身段班。目前学校的粤曲学员250人左右,他们一般是退休后才开始学习粤剧,从看曲谱入门,再慢慢学起唱腔、走位等。 从零基础到能上台演出,还演得有板有眼,这其中要有多少付出才能换来?单单是看一看他们排练之前的各种准备,就知道师生们有多努力。 虽说上台表演只有几分钟到十来分钟,但他们化妆一般要花上半小时。舞台妆非常难画,光底妆就要涂很多层,而生、旦、净、丑各类角色的妆又各不相同。 戏服也有很多讲究。表面看是一件长袍,但里面可能穿了好几件衣服,为的是让身形更好。头上还要戴着几斤重的凤冠,背后还要插着厚重的旗子,很是费力,但化完妆的他们,个个笑逐颜开。 除了化妆,还有身段、练打、唱腔、台步、伴舞……这些都是他们每日的“功课”。在每次表演前,他们都必须将所有的动作、腔调记住,并熟悉奏乐的节拍,这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学员们来说,并不容易。 “许多学员在迷上粤剧之后,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他们付出很多,但也收获很多。”徐旭祺老师告诉记者,市老干大学粤曲班每次招生名额都是秒光的,一位难求。“有一对夫妇,每次都互相搀扶着过来上课,下课又互相搀扶着回去,很让人感动。” 学员当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5岁。他们来自各个地方,有广州市区的,也有来自南海、顺德等地的,甚至还有在广州生活的北方人,只因为想学广州话,就来报名学习粤曲。 很多学员不只是把粤曲当成一种爱好或消遣,而是真正迷上了,努力学出专业水平,出去参加比赛,成立私伙局(民间曲艺社的俗称)。 “在市老干大学学粤曲,和自己自娱自乐去学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学习更加专业、系统,尤其是老师在教我们唱戏的同时,还会培养我们在诗词歌赋方面的造诣。不学习一些古典文化,唱得再准,也会欠缺一些味道。”对于退休后的这种专业培训“生活”,学员们乐在其中。 老师们对这种好学精神倍加爱护。“有时候大家一起喝早茶,学员都会掏出曲谱顺便请教一下,真是喝茶都不安乐啊……但是我们看到他们这么好学,真的很开心,心甘情愿尽心尽力教他们。”徐旭祺老师由衷地说道。 “老戏骨”感言 传承粤剧文化 是共同的梦想 今年75岁的何国贵老师是唱了一辈子粤剧的“老戏骨”,见证了粤剧这么多年来在广州的发展。“以前看一场粤剧被叫做是‘看大戏’,因为那时娱乐太少,看一场粤剧很奢侈了,现在的生活就丰富多了。”在何老师看来,粤剧词藻优美,曲调很婉转,很容易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戏里的情感。“戏曲本来就属于节奏较慢、有欣赏性的东西,和超快的社会节奏难以同步,很多人都是等到退休之后生活慢下来,才逐渐喜欢上粤剧的。”何老师说。 不过,传承文化和适应社会并不矛盾。何老师还告诉记者,如今的粤剧和粤曲也与时俱进,改变了许多。 说起“老式”粤剧和“新式”粤剧的对比,何老师诙谐幽默、略带夸张的描述让人忍俊不禁。比如,以前看一场粤剧3个小时,现在超过两个小时就有人急着要散场了;以前敲锣打鼓半个小时,演员才一步三回头地“挪”出来,现在2分钟之内演员不出场就会被人起哄。“对演员的要求也高了很多,以前一个演员可以演一辈子花旦、老生,现在却要文武皆通,十八般武艺都拿得出来。” 不过,对于这群退休后爱上粤剧的学员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将粤剧不断地传承下去,是他们共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