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字五笔怎样打,匿读什么音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3-04-18 06:42:01

三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历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汉姓为应氏者。翔实情况,仍需考证。

传说大禹治水事,曾受应龙的帮助,其后人为纪念,自称为应氏。

五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传说黄帝令应龙擒*蚩尤于此地。


四、得姓始祖

应姓始祖,为应侯,字伯爵,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匿字五笔怎样打,匿读什么音(9)


五、人口分布

夏、商时代已有“应”,传说应龙氏部落战败蚩尤部落后,黄帝最初封应龙氏于山西省长子县慈林镇应城。据考证,五帝时期,长子县是炎黄部落集团的活动区域,是尧帝长子丹朱的封邑。应城地域山清水秀,然而位于城北的凤凰山地势险要,阻碍了洪水下泄,每遇洪水,必首冲其城。应龙氏部落便再次南迁至伏牛山下的滍水之阳(今河南平顶山市新城区一带),与这里的蚩尤遗族相互融合,他们是平顶山地区的先民。长子应城夏时已有,商时为周部落所据,后为辛甲的封邑。《魏书·地理志》:“应城,辛甲封邑。”辛甲原为商臣,因劝谏纣王不被理睬而弃商奔周,先为周太史,后被周文王封于此邑。1957年,在应城出土了周幽王时期的陶片、陶鬲等文物。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遗迹,记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殷时已有应国。《汲郡古文》称:“殷时已有应国,王步于应。”今本《竹*年》云:“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按照殷墟甲骨卜辞“王步于应,应侯来朝”等记载,说明商已有“应”,是商时方国,且与商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也说明应姓存在着其他脉源。商时应国与西周应国均因地名封国,同属一地,只不过是武王灭商,商应国随之而灭,由姬姓应侯取代建立西周应国。

西周封国得姓成为应姓正宗,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基础上建立周朝,封其四子姬达于应地为应侯。姬达是周王室庶子,又称应叔。周朝嫡长子承袭王位,庶子分封别处,以地名、国名或爵名为姓。庶子受姓支配为藩,失去原姓后,又因是从原姓中派出,仍保持贵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权。姬姓应国从第一代应侯起,其子孙以国为氏,但仍是周朝贵族身份。

西周时为巩固王权,大封同姓诸侯,以藩屏周。“封建”自此开始,姓和氏的区别更趋严格。男子为氏,女子为姓,“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掉贵族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因为姓、氏的区别,我们祖先3000年前就规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姓则是不可改变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脉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直到秦灭六国后,将先秦以前世袭的宗法制度打破,使一些受分封的王子王孙和贵族沦为庶民,姓氏才合而为一,或言姓或说氏或兼称姓氏。正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史记》始混而为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的祖先不但创造了血脉传承的文明法则,也为后人回溯历史、寻根问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西周的大分封,形成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万家姓氏的大裂变。姬姓应国立国350余年。姬姓应国是应姓人口得姓的最为鼎盛的时期,而源于姬姓的应姓是今天应姓繁衍传承的主要流派。

西周官位世袭形成应姓分支,西周之初,周公姬旦辅助年幼的周成王姬诵制定了一整套王权礼制。周王为天子,中央政权实行三公六卿制。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王族子孙及有功异姓诸侯。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庶子封为诸侯国君。同样,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之位,其庶子称为公子,只能任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不能叫封国,只能称封邑,又称食邑、食采。邑即城。卿大夫的官职也是由嫡长子世袭。西周官位世袭,也产生许多姓氏,如西周设有专为天子及王族乐队执掌演奏击应鼓的“应乐史”和专为负责守卫天子行走之正门的“应门史”。在应乐史和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他们以先祖官位为贵,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传承,也成为应姓的一个小支脉。

匿字五笔怎样打,匿读什么音(10)

后代有他姓融入改姓为应,山东省金乡县西周庄周姓族谱尊后稷周弃为圣元始祖。清乾隆四年族谱记载明代自山西迁入,至明末清初时传至五世周应举,因人祸徙于山东菏泽应家楼村避难,匿周姓而名应举,以应为姓。生应升兄弟二人为应家楼开村始祖,至今应家楼已有应姓2000余口人,后代亦有迁往各地,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脉的应姓分支,也说明应姓传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应姓的分布:“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颍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匿字五笔怎样打,匿读什么音(11)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六、家谱文献

宋理宗赐封宁波蜜岩显爵应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始修于1249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精修铅印本六册。

浙江显爵应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应荣富主修,应全堂编纂,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万龄应氏宗谱,始修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王琳、应世美编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忠义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八年(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可投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应氏先型录,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义庄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敬常田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黄川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屏岩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永康芝英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江山慈溪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浦江浦阳人峰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192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甬东湖下应氏宗谱一百二十二卷,(民国)应全衡、应舜水编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鄞县续应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

匿字五笔怎样打,匿读什么音(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