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新时期,**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城市发展要求,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清晰阐明要全面落实“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如何深刻理解“一尊重五统筹”?小编梳理**部署、摘编相关专家阐释,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尊重五统筹”名词解释
“一个尊重”是指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五个统筹”是指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谈“一尊重五统筹”
首先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2019年1月1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的讲话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要完善城市规划
要把设计成果充分吸收体现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2019年1月18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准确把握城市规划定位,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
——2015年1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要改革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规划管理体制。
——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2020年3月10日,*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2018年11月6日至7日,*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2018年11月6日至7日,*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
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责任主体。
——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
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
——2015年1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增强城市宜居性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增强城市宜居性,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1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专家解读:“一尊重五统筹”
仇保兴:正确认识和提炼城市发展规律
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和提炼城市发展规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提升认识。
■ 一是从理论方面推理。理想的城市发展目标必须以人为本,并兼顾生态环保、社会公平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历了30多年以传统工业化推动的城镇化,我国当前更需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工作的主要目标。
■ 二是从历史中提炼规律。世界上曾出现过几次城市化浪潮,都产生了相应的“城市病”。例如,英法等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曾碰到脏乱和疾病流行问题,拉美和非洲出现贫民窟,这些教训都必须避免。提炼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规律,将其与我国各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避免城镇化走弯路的重要保障。
■ 三是从问题导向归纳。上世纪形成的两个关于城建的“宪章”非常典型。一个是“雅典宪章”,针对工业污染、人口寿命缩短、霍乱症流行、城市卫生条件恶劣等病症,一些建筑师、规划师1933年开出一系列药方,比如设立明确的城市分区、规定街道宽度和绿地公园比率等。功能区的划分就是在当时提出来的。到了1977年,国际建协又在秘鲁利马提出了“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是流动性的空间,这种流动性空间不能被汽车和功能分区所区隔。这一点对我国非常重要,因为许多城市决策者仍迷恋已被国际规划界淘汰的清晰功能分区理论。
石 楠:提高城市宜居性
石 楠
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副主席、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 宜居性是人居环境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且在讲到城市宜居性时,也不能忘了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各有重点,无优劣高下之分。宜居性的核心话题还是安居乐业,其主要指标:一是经济本身的活力和充分的就业;二是安全性;三是城市文化。所以其衡量指标绝不仅仅是自然环境。中央提出要提高城市宜居性,这是系统的思路,需要不同的指标来指导。
■ 如何提高城市宜居性?一要靠经济转型,靠城市发展思路的转型,走可持续城镇化之路;二要向中国古代的宜居文化学习;三要落到实处,一定要把工作做细。
袁 昕:以人为核心 着眼于城市问题
袁 昕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 既然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就不仅仅是基于目标导向,要把问题导向也一并考虑在内。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城市发展时尽量做到不产生新的问题,下一步着力去逐步化解“欠账”以及历史遗留的“城市病”。我们一直强调要吸取发达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城市病”正是过于强调城市的经济职能而忽视了城市之于社会与人的重要作用而造成的。要依靠“市场”而不是“市长”,这也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
叶裕民:中国城市病的第一原因是城市数量太少
叶裕民
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我国当前没有可执行的“城市”界定标准,日本每百万人拥有5个城市,而中国仅为0.5个。城市数量不足是中国城市病产生的第一原因。我们应该尊重规律,重构设市标准,将937个5万人口以上具备城市本质特征的县城和大镇设为城市,“归还”其城市的法律地位。这将从区域源头减少进入大城市的人口,为解决城市病提供区域性解决方案。中国正在开展的城市体系规划将是面对矛盾解决问题的历史性机遇。
综合 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城市规划等
编辑 全威帆
校对 罗梦丹 冉晖昱
审核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