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11月30日 中国新闻网)
不论臧否,该文件的出台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步,也是纠正教风学风中的功利化导向的关键一招。
取消初中考纲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首先,取消考纲搬离了横在师生心中那道“学了万一没用”的坎。以往,考纲所指即是努力方向。取消考纲就是不再给师生“划考点”,教学都遵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而做到“学什么,考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功利化的色彩,回归到了“学习是目标,考试只是检验手段”的初衷。
在之前,众多关于减少考试、注重素质教育的规定落实贯彻难度极大,甚至适得其反。有的学校干脆将考试美其名曰“定时作业”。这样一来,不论量多大,有多难,学生都得完成“作业”这个本职工作。
取消考纲便可切实助推考试减少,没了考纲这个风向标,那些冗余考试的模拟练习的功能便有所削弱,企图依靠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梦想成为幻想。
另外,取消考纲能让教学更扎实,学习更全面。考纲使师生只着眼于纲内所列内容,未在其中的知识全成了“边角料”。然而,脱离了考纲的束缚,凡是在课程标准内的知识都可能成为考点。这将倒逼教学从基础抓起,学习从全局入手,同时有利于系统化、整体性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而非只知“落霞与孤鹜齐飞”却不知此文上下关联、为何而作,从而让教学回归到了课本,落实到基础。
然而,取消考纲并不意味着放弃考试作为评价方式。实际上,它对考试命题的要求更高:命题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下的考试命题需要兼顾思辨性、创新性、开放性。从死记硬背中走出来,摆脱偏难怪的命题思路。形成一种以基础知识为核心,重视创新思考的命题理念,做到“题目源于所学,能用所学解答”。这些都离不开命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保证高素质的命题人员充足,实现流动命题,加强对命题人员的管理。
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开放性题目的增多对阅卷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作文打分为例,由于主观性极强,出现评分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如今面对开放性题目增多时,标准必须统一,一题必须多审,让公平精神在命题阅卷的全过程中显扬。
从根本上讲,取消考纲,强调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在给教学提要求,是向教育改革要成效。学校与教师应该思考怎么摆脱考纲这种“押题宝库”式的温床,迈入课程标准这个“无题不包”的大环境,素质教育之下的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如何从应试教育的分数论走向素质教育的能力论等等。解决以上问题后,方能真正实现取消考纲的初心,推动教育改革迈出坚实一步。
诚然,也不能忘却我国地区差异巨大的现实。取消考纲后,需要长时间、高成本、大投入的素质教育在相对落后的地区生根发芽,亟待多方协同配合。
【来源:红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