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1-29 03:11:54

杜甫的诗闻名天下,他的"三吏三别"更是为人熟知,《石壕吏》中的小吏形象是蛮横的,他们对苛待百姓,致使诗中老翁夜半翻墙逃跑,让这一家妻离子散不得安宁。那么"吏"这一角色在古代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他们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权力,让平民百姓闻之丧胆。

其实胥吏在古代的确比一般百姓要地位高一些,但在上层官员和士大夫眼中是一种地位卑微的象征,这些官员对于胥吏的看法是不屑的,不愿与之为伍。

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1)

虽然地位低微,但是胥吏处于封建专治金字塔的底层,他们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他们虽然没有和官员一样的待遇和地位,但在平民百姓中却也是好了太多,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正是这个道理。其实吏最初和官是一样的,都是指政府官员,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吏的地位慢慢降低,直至隋唐时期,吏的地位已经不能和官同日而语,到了宋朝,吏的概念就已经变成了官员以外的政府办事人员。

但是他们没有因为地位低微而遭到苛待,反而因为熟知各种日常政务而轻易变动,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员,由于在一方长时间地盘踞,逐渐就演变成了"吏强官弱"的情况。本文从宋朝入手,来详细讲述"吏强官弱"这一现象的具体来由。

一、宋朝胥吏数量众多,但地位低微,招募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完善

开段说过,胥吏是的地位低微,但是他们的分布十分广泛,并且比百姓的地位要高一个层次,那么胥吏这两个字又作何解释呢?

先说胥,胥是多的意思,同时指有才能的人,这个字的本身意思就有官员的下属的意思。而吏字也是有说法的。吏有政府官员的统称的意思,《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有:"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而在后期,吏的地位逐渐下降,它的意思也就逐渐演变为最低级的杂官。

在宋朝,胥吏的意思是指官员之外的官府办事人员,由于所属地区不一样,所以宋朝的胥吏可以大略分为两类:那就是在朝廷中央的胥吏和在地方官府的胥吏。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胥吏来追寻源头。首先来说中央官府的胥吏,宋朝中央胥吏一般采用委任制度招募胥吏的。

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2)

在这种委任制度中,朝廷委任在朝的文或武官员为胥吏,就像堂后官、枢院承旨一样。而还有一种属于地位较低的官职只能担任胥吏,一般是武官,这类武官由于地位过于低微,没有办法参与过高的政治活动,就只能归为胥吏的职位。还有一种吏职属于特殊情况,这类胥吏一般是一些被降职的官员,降职后隶属于胥吏。

朝廷中央的胥吏的招募其实也是有一定要求的,条件包括行为端正,无犯罪史,身体健全无病症,户籍记录分明家世清白,还要委托别人做保。满足这些条件后还要走一些流程,需要将合格的人员收充为私名,再进行复试,然后正式收补。

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3)

私名之后需要迁为正名,迁为正名还要考试,后来又为了要防止作弊,多加了许多巡逻,封院等操作,并且在笔试的基础上再加上口试,这样的胥吏参选方式是慢慢建立起来的,甚至有些像今天的考试制度,而且为了提升胥吏素质,还会招录年纪未及弱冠的少年来进行胥吏的学习,在这期间不发工资,只做替补,缺人时可以进行填补。这样的胥吏制度属实越来越健全,并且胥吏的素质也相应的提高了不少。

二、宋朝胥吏改制后俸禄丰厚,出职不易,多的是终身为吏,为"吏强官弱"的情况打下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胥吏的工资如何。在北宋前期,朝廷各个胥吏都是领着俸禄的,而在地方为胥吏的却是没有俸禄的,但会领一些吃饭的钱,春天冬天换季的衣服,还有一些临时性的补贴。在宋神宗改革制度后,朝廷各个司的胥吏都按照各自的品阶来领俸禄,即干多少活拿多少钱。

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4)

而后神宗在位三年,实行的"诸仓乞取法"又把之前的制度按点加强,即给予仓吏重禄,然后推广到各个地方,以至于各地的胥吏的俸禄都有所提高,而原有俸禄的胥吏则再加重俸禄,而这些拥有重禄的人从此也要对工作更加上心,并且秉着获利越大,责任越大的原则,对于这些重禄的人,朝廷则重点关注,不得允许有丝毫徇私枉法和贪污受贿的现象出现,一经出现就立刻上报,给予重罚。

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于胥吏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俸禄的提升也让胥吏虽然表面上依旧为正统人士所不耻,但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却是非常大的改变,胥吏的地位在百姓中是有所提升的。

胥吏的地位的确为正统人士所不耻,但是真的就没有任何升职的可能性了吗?其实在宋朝,胥吏的升迁也是很有讲究的。前面说宋神宗表达增加胥吏的俸禄,改变了吏的俸禄,其实他还改变了一样东西,就是吏的在职年限。

"旧法,满六年,通入仕及十五年,出借职"。其中的"通入仕"指的是在职的总年限,这句里面的"满六年"指的是升职到吏的最顶头后在职的年限。在变法之前,南宋的胥吏制度沿用的是旧法,后来就变成了"在京百官吏,新法皆三十年以上出官"。

其实对于胥吏来说,如果在司吏额多,那么就意味着升职的空间大,升职的速度就会加快,而如果在司吏额多,那么升职的空间就小,升迁的人数也会变少,到头名的机会也会变少,出职的时间也会变长。这里解释一下"出职",就是离开这个职位。

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5)

由于上述情况的出现,宋神宗也根据各司不同的情况对各个胥吏出职的年限做了不同的规定,来调控各司出职的吏人多少。但由于之前所讲的出职年限是在胥吏没有犯错且兢兢业业有所功劳的情况下才能出职的。而很多犯过错误或者没有功绩的吏人甚至需要经过四五十年才能结束胥吏生涯,甚至有很大一批人终身都是胥吏的身份。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为什么宋朝的胥吏数量那么庞大,与他复杂的胥吏升迁制度有关。

满足出职的要求真的有这么难吗,需要什么样功绩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需要"更重难日久有劳,至都知兵马使者,试验其材,谴赴阙与补官",才能堪堪得到一个出职的机会,而这里的补官也是有要求的,需要本州的知州和通判检验他的材料,保明他后申请转司,然后经过审复、保奏、解赴阙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才能完成出职,而吏人出职后补的一般都是武职,而这类其实也是一些地位不甚高的职位。

三、宋朝胥吏地位低下,但科举制度选拔的冗官充斥朝野,官员对胥吏的依赖性较大,"吏强官弱"的局面正式形成

其实"吏强官弱"并不是说吏的地位上升,而官的地位下降,形成的一强一弱的局面。因为胥吏在宋朝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虽然宋朝的统治者给予了胥吏丰厚的利禄,但仍注重流品,他们把胥吏看做不入流的一种职位,如果一个官员遭到了贬谪那么他会被降为"吏",无论之前的出身地位如何,一旦做过"吏"就好似低了别人一头一样。甚至禁止宗室王朝与吏通婚,鄙弃的程度可见一斑。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吏强官弱"呢?首先我们从宋朝的官员制度说起。

石壕吏中吏的人物形象,石壕吏从哪些诗句看出人物形象(6)

宋朝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推移科目越来越少,在形式上主要以诗、赋、论、策等为主,而这些只是到最后形成了一种套路,一种模板,使得读书成为了一种附庸的形式,而这种形式选拔出来的人也都是十分死板的,使得国家的发展也陷入了一种僵硬死板的状态。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宋朝在官员的收录上也前所未有的多,但是宋朝官多职少,很多官员都没有职位,大家常说宋朝冗官多,其实就是这个原因。而通过套板挑选出来的官员大多素质参差不齐,加上纸上谈兵的套路,真正面对民情还是一直在基层工作的胥吏的经验更加丰富一些。

而从胥吏的角度来讲,上文说到胥吏的年限长俸禄高,朝廷对于胥吏出职的把控十分严格,甚至许多吏人终身为吏,那么胥吏这个人口就庞大了起来,并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也是宋朝官员没有的特质,就是经验丰富。

而且胥吏一般游走于大街小巷衙门府邸,对于基层政治事务和百姓民生民情了如指掌,所以一般无论官员如何变化,胥吏的重要性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政事的处理上,官员不得不依靠胥吏来行事,因此形成了"吏强官弱"现象。

但这样的现象打破了官与吏的相互制衡,官对吏的依赖致使吏的权力逐渐变大,而宋朝统治者继续加强中央集权不改科举制度,培养听话的官员只能让官员冗下去,官员无所作为,继续依靠吏来执行政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那么这个国家则没有进步可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