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子棂窗及版棂窗
还有一种是将棂条做成曲线或水平向波浪形,由于棂条的弯曲,人在走动时向外望可见光线闪动的效果,故称为“睒电窗”或“水纹窗”,施于殿堂后壁之上或佛殿壁山高处,也可以装在平常高度上作看窗。
睒电窗及水纹窗
(2)阑槛钩窗,是一种通间安置的带钩阑的大窗,类似江南清代流行的长窗,窗的下部有一段低矮的窗下墙,上覆木板,称为槛面。《营造法式》规定槛面高一尺八寸至二尺,槛面之上设钩窗,窗高五尺至八尺,阑槛钩窗总高七尺至一丈。窗宽则随开间,每间分成三扇,每扇窗做成四直方格眼形式。此外在槛面之上、窗之外有一矮钩阑,寻杖由托柱、鹅项承托,鹅项端用云栱纹来装饰。槛面以下、地栿以上,装障水版。钩窗做活扇,可推开,供人坐于槛面板上,凭栏眺望,也可关闭,用通长的“卧关”自室内锁住。宋画《雪霁江行图》所绘阑槛钩窗形制与《营造法式》小有不同,在槛面版下的障水版勾片棂条,更具装饰性。
宋画《雪霁江行图》中的阑槛钩窗
阑槛钩窗构造
知识点2:明清时期的窗
需要清楚
明清时期的窗类型
(1)槛窗,槛窗也称“槅扇窗”,是立于砖槛墙之上的窗。其构造一如槅扇门,只是把槅扇门的裙板去掉。槛窗的比例及棂格心与槅扇门需协同考虑,组成统一的构图,成樘配套。每间装2~6 扇。在南方则不用砖槛墙,而改用木板壁,称为提裙。槛窗及木板壁皆可拆下,将厅堂变为敞口厅,这种窗称为半窗。其构造在槛墙上有榻板、风槛(即槛窗的下槛)、中槛、抱框、间柱和横披窗等。槛框的尺度与槅扇门的槛框相同;风槛的断面尺寸与抱框相同;榻板厚为风槛厚的7/10,宽随槛墙的厚度内外各加二分。槛窗扇有四抹、三抹、二抹几种。四抹、三抹的槛窗扇,除窗心外,还有绦环板,四抹窗有两块,三抹窗有一块。槛窗上的金属构件与槅扇门相同。
(2)横披窗,横披窗是在金柱部位安装外檐装修时,于槅扇门、槅扇窗上部,即中槛与上槛之间安装的窗扇。明清时期的横披窗,通常为固定扇,不开启,起亮窗作用,由外框和仔屉两部分构成。横披窗在一间里的数量,一般比槅扇或槛窗少一扇。如槅扇为四扇,横披则为三扇,如槅扇为六扇则横披为五扇。横披的外框、格心与槅扇、槛窗相同。
(3)支摘窗,常见于民居中,这种窗安装在檐柱或金柱间,一般分成上下两段,中间由间柱隔开,每组四扇。上段窗户可由支杆向外支起,并可调节支起的角度,称支窗。下段窗户可摘下,为摘窗。支窗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棂条窗,糊纸或装玻璃,内层纱屉,天热时外层支起,凭纱窗通风。摘窗也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棂条窗,糊纸以遮挡视线,白天摘下,夜晚装上,内层做玻璃屉子,可保温采光。我国南方称此窗为“提窗”或“合窗”。支窗与摘窗的大小比例,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北方支窗与摘窗相等,南方支窗要大于摘窗。支摘窗的格心变化很多,有步步锦、灯笼锦、龟背锦、冰裂纹、万寿、福寿等图案。
(4)支窗,也称“推窗”,为明清宫殿的次要房屋(如库、厨等)常用。与支摘窗的主要区别是支窗下不设摘窗,上下为一整扇支窗或上下均为支窗。它是由四边的边框组成,中心是竖向直棂,在直棂条上的上、中、下三个部位贯以横穿,故又称“一马三箭”窗。其边框和棂条尺寸,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边档以抱框之宽十分之四定看面,以抱框之厚三分之一定进深”,即边档宽应是0.26D,厚是0.12D ;“凡直棂以边档之宽减半定看面,进深与边档同”,即直棂宽是0.13D,厚是0.12D ;(横穿)以直棂看面定宽,“ 以直棂之进深三分之一定厚”,即横穿宽是0.13D,厚是0.04D(注:D 为柱径)。
(5)牖窗,牗窗是窗的一种。古时称开在墙上的窗为牗。在园林建筑中有各种形式的窗洞,如扇面、六角、月洞、双环、套方、玉壶、方胜、寿桃等,都统称为牗窗,也有称为什锦窗。其做工精致,具有很浓的装饰性和园林气氛,特别是在游廊的一侧墙壁上,既有极好的装饰美化效果,同时,夜间又可起到照明“灯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