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的下句是什么,一叶障目下一句补充完整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4 08:42:19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鹖冠子·天则》

一叶障目的下句是什么,一叶障目下一句补充完整(5)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出自《鹖冠子·天则》。大意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了耳朵,连打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们常用这几句话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关于“一叶障目”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说是楚国有个人非常贫穷,有次读《淮南子》时,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这个楚国人就跑到一颗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怎奈不小心让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和树下原先已经有的许多落叶混在一起,不能再分辨出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很厌倦他这种行为,就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那枚自以为可以隐身的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不付钱就离开。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这个楚国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因此异想天开,以为真有那种所谓的可以遮蔽身体的叶子,眼里只有财物而无财物的主人,最终做贼被抓,可笑可悲。可谓是“物欲障目,不见物主”。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要想看见物体,就要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有叶片挡住光线时,就是泰山那样大的物体反射的光线,也不会射入人眼,人也就看不见叶片以外的物体了。也就是说,在特定条件、特定时间下,真是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可能。但是,一般情况下,一片树叶并不能真正遮蔽泰山。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事物,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对于任何事物都要既看到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缺点和不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朝着有利于事物成长的方向发展。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当然,公有制经济也好,非公有制经济也好,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让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在讲话中引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旨在强调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既看到它们各自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更要认识到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抓住机遇,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叶障目的下句是什么,一叶障目下一句补充完整(6)

一叶障目的下句是什么,一叶障目下一句补充完整(7)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