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写过这么一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句话出自《秋夜》的第一句,先描述门口有两颗树,但不说都是枣树,而是分成两次说,采用一种特殊的重复修辞手法,给读者造成冲击感,促进读者去深思。
今天理工君将为大家介绍弃医从文的救国先驱者,他曾在日本仙台医学院学习,在一次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毅然决然的放弃学医,决定用文字激励国人,不在沉沦,重新站起来!他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一生在文学创作、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对古典文学的传统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鲁迅先生在其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他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顺次翻开鲁迅先生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
鲁迅先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在他一生中,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翻译思想涉及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见解独到,对现今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与众多翻译理论相比,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朴实无华,大多通过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
鲁迅先生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中国作家协会为了更好的发扬鲁迅精神,创立了“鲁迅文学奖”来奖励那些优秀的文学创作与著作翻译,借此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时光荏苒,鲁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多年,虽然他不能在为我们创作更好的篇章,但是他留下的宝藏是我们穷尽一生也挖掘不完的。理工君希望理工的小伙伴们能在课余时间能静下心来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感受那字里行间的美妙与精神。
文字:沈元晨
排版:郭一川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