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问的诘的读音,诘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09:53:4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论(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其思想和社会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思想学术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著作:现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他的弟子和后学撰写的内容。

教育观点:

1.论教育的作用

从其“性恶论”观点出发,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化性起伪:意思是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出自《荀子·性恶》

2.论教育的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在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以之为自然和社会(道德与政治)的最高法则,所以他说:“学至乎《礼》而止矣。”

3.论学习过程

荀子对于学习过程的分析相当完整且系统,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他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译:没有听到的不如听到的,听到的不如见到的,见到的不如了解到的,了解到的不如去实行,学问到了实行就达到了极点。

真题示例教 育 学 家

1.(2018·福建单选)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是强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答案:C

2.(2019·河南单选)下列说法中,主张“外铄论”的是( )

A.盈科而后进

B.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C.化性而起伪

D.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答案:C

3.(2017·江西单选)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英国的洛克均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这种观点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东银轮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B

4.(2019·内蒙古单选)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D

解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题干中这句话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5.(单选)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强调了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答案:B

解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指环境完全左右人的行为,就像生长在麻丛中的蓬草,会长得很直,失去原来的形貌;而混在黑泥中的白沙,也会变黑.可见,这是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本题正确答案为B.

墨翟(墨子)

常考指数:★★

人物介绍:

诘问的诘的读音,诘的正确读音是什么(5)

墨子,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 ,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著作: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编成了《墨子》一书。

教育观点:

1.“兼士”“贤士”在教育目的上,墨翟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或贤士,墨翟曾提出过三条具体标准:

“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能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2.“兼爱”“非攻”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3.“亲知”“闻知”“说知”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翟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闻知是得自传授的知识,它又分"亲闻"和"传闻"两种;

说知是由推理得来的知识,它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

亲知是亲身观察所得直接经验的知识。

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环境和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有一次他见染丝而颇有感慨: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人的善恶不是天生使然,而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译:“(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

5.“量力”墨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曾说“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译:聪明的人一定先估量他的能力能否达到, 然后才去做某件事。

真题示例教 育 学 家

1.(2017·河南单选)先秦时期被称为显学之一,( )在教育上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获得知识的理解,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中途径。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A

2.(2018·山东单选)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墨家学说,与儒家并称“显学”。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其中,墨子所说的“说知”是指由( )而得到的知识。

A.实践

B.审问

C.推论

D.传闻

答案:C

解析:墨子所说的“说知”,包含推论、考查的意思,是指由推论而得到的知识。

3.(2017·河南判断)墨家教育中所谓的“博乎道术”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文史知识的教育。

答案:错误

解析:“博乎道术”即知识技能的要求,知识技能的要求是为了使兼士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并非仅限于掌握文史知识。

4.(2018·贵州判断)墨子提出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正确

5.(2017·山东单选)墨子提出的“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观点,强调教学要重视量力性的原则。量力性教学原则实施的基础是( )

A.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

B.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学习能力

C.学校开展新课改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D.开展家校合作,联合家长共同参与教学

答案:B

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量力性原则实施的基础是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学习能力。

董仲舒

常考指数:★

人物介绍:

诘问的诘的读音,诘的正确读音是什么(6)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客大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著作: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观点:1.“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推行选举,以尽天下之材”的三大对策,被汉武帝采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性三品”董仲舒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中民,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们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教育名言:“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真题示例教 育 学 家

1.(2017·河南判断)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被汉高祖采纳,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文教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教育的主流。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错误解析: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2.(2018·广西单选)董仲舒曾向汉武帝建议:“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从作用对象看,这体现了教育的( )

A.个体功能B.社会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B

解析:题*意思是:古代的君王都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当他们登上王位治理天下的时候,都把简历教育感化体制作为非常重要的事务来对待。统治阶级通过培养人(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朱 熹

常考指数:★★

人物介绍:

诘问的诘的读音,诘的正确读音是什么(7)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世尊称为朱子。

著作:《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

观点:1.论教育阶段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5岁以后)两个阶段。小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事”

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

2.“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

(1)循序渐进

它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有巩固性原则,即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

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4)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5)着紧用力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

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敬,恭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

所谓“持志”,是要坚定志向。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3.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进行解释

朱熹对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4.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说法

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5.谈论“课程”

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这里的课程已经含有功课及进程之义,这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解有相似之处。

教育名言:此处为董仲舒名言,分享有误。“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真题示例教 育 学 家

1.(2018·河北单选)将孔子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是( )A.孟子B.荀子C.曾子D.朱熹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D

2.(2019·山东单选)“虚心涵泳”是朱熹的读书法,此处的“涵泳”是指读书时应( )

A.细心玩味B.融会贯通C.敬守此气D.收敛此心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A

3.(2018·山东单选)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答其辞”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开其意”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D

4.(2018·四川判断)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提及“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答案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答案:正确

苏格拉底

常考指数:★★

人物介绍:

诘问的诘的读音,诘的正确读音是什么(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