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喂药相信是很多爸爸妈妈的噩梦,为了让孩子吃下药,很多家长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那到底对不对?我们来看看。
1、捏鼻子灌药
捏着鼻子给孩子灌药,孩子就只能通过口腔呼吸,很容易引起呛咳,严重的会出现肺部感染,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在捏鼻过程中,鼻腔分泌物也可能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
2、用果汁/蜂蜜水/牛奶/母乳服药
首先,1岁以下的孩子是不能喝果汁和蜂蜜的。
另外果汁和蜂蜜,可能会对药物产生一定的作用而影响药效。
如果是小婴儿,可在喂奶前或两次喂奶中间服药,但绝对不可以把药混在奶里。
3、混进食物里
有的家长把药研碎、掰开,洒进食物里哄孩子吃,其实隐患挺多,因为食物中可能有某种成分会与药物互相作用,或影响药物代谢。
而且一旦孩子上当一次后,可能后面你再喂孩子食物,ta也会觉得里面有药而拒绝吃。
04关于药物剂型
市面上儿童专用药一般都是颗粒或者口服液形式,因为液体对于孩子是最友好的。
还有泡腾片,因为泡腾片放入水中后产生大量气泡(二氧化碳),对孩子来说很有趣,心理上不会很抗拒,口感又好,跟气泡水差不多。 但一定要注意正确用法,泡腾片绝对不能直接吞服。
一般不建议孩子服用片剂或胶囊形态的药物,主要是怕发生呛卡喉意外。胶囊则是最不推荐的剂型,因为它特别容易粘在口腔里或者食管上,很不舒服。
如果实在没有选择,药物是片剂,并且溶解于水后服用不影响药效也不增加毒性,可先将药片碾成粉末,用温开水溶化后,自制成液体剂。
05关于服药水温
服药应用温水,而不是热水(50℃以上)。因为有些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尤其是小孩子常吃的活菌制剂,如益生菌等,水温过高的话会影响活菌制剂的活菌成份,而且水太烫也容易烫伤食道。
其他的重要提醒1、退热栓千万不能口服!
小儿退热栓的主要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药,制成栓剂塞入肛门,通过直肠粘膜吸收。栓剂型的药物要比口服药物具有起效更快、胃肠道刺激少、胃酸及各种酶类对药物的破坏少,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如果口服可能会对胃造成刺激,严重的会引起胃粘膜损伤,会有呕吐等不良反应。
2、泡腾片不能直接口服!
泡腾片不能直接放嘴里然后喝水,而是需要放到容器里,加一定量的水,全部溶解后才能喝。
3、目前公认的退热药品,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两种药不要合用。
4、不恐吓、不强灌、多鼓励、多沟通!
平时千万不要把吃药当作一种给宝宝的惩罚或者平时就把打针、吃药当做一种恐吓宝宝的口头禅,要做好教育工作,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还要告诉宝宝生病后就需要吃药,接受医生的治疗,这样病才能好。
孩子吃药最容易犯的几个错误1、弄错剂量
药品有不同剂量,比如毫升(ml),毫克(mg)等。有的时候不注意,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毫升和毫克之间的换算是0.1毫升=1毫克,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或遵医嘱,掌握正确的剂量。
2、不要同时吃几种药,中西药不要混吃
很多人都会觉得药吃的越多病就好的越快,于是中药加西药,几种药一起吃。其实不管是什么药,服用后都是要通过肝脏来代谢,而孩子的肝肾功能都还未发育健全,所以更应该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造成肝肾损伤。
如果不可避免的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也应该至少间隔1个小时。还一定要注意避免各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免服用过量,加重不良反应。
3、认为中药最天然,服中药最安全
西药是经过临床实验才会批准上市,所以在实验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都会在说明书上写明。而中药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实验,因此药品说明里的不良反应都会用“尚不明确”来替代。
而“尚不明确”不代表安全,只能说明没有可参考的临床数据,100%植物来源也不能保证是100%安全的。因此家长们最好不要随意任性的给孩子服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