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壮士今何在的诗句,老了仍有雄心壮志的古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5 16:00:10

这是刘伯承元帅的爱国诗歌《出益州》中的两句名诗。

刘伯承(1989-1986),原名刘明昭,字伯承,重庆开州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1913年9月,刘伯承所在的川军第五师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号召,兴师讨伐袁世凯,但不久失败。在战斗中,刘伯承左脚负伤,潜回开州老家养伤。1914年,他得到消息说,第五师的很多将士都到了上海,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于是,他决定前往相传,继续寻求护国救民的道路。当乘坐的船经过长江三峡的时候,刘伯承看到两岸青山相对而出,前行远方水天一色的壮美景色,不禁浮想联翩,一股冲天的豪情油然而生,于是唱出了《出益州》这一首名诗。全诗为:

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这是一首气象雄浑、感情深沉、慷慨悲壮的诗歌。在诗中,作者唱出了微服孤行寻求真理的悲壮心境,表达了东去上海、捍卫共和、继续革命的坚强决心。

诗的首联“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先写作者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穿着平民服装东出四川,以低沉的咏叹吟唱出此次出川的悲壮心境。点出行程和讨袁失败后的艰难处境,给全诗罩上一层悲怆凝重的氛围。接着,作者写自己顶着伤病,顽强登楼远望,既写出了东出四川的原因,也表明了担忧国事、急切报国的焦虑。

颔联“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作者借景抒情,暗示着革命者虽然讨袁失利,遭到血腥屠*,牺牲惨烈,使自西而来的长江水融入了无数志士的鲜血,但是,革命志士是斩不尽*不绝的,这次东去云集上海,又将掀起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如火如荼的革命浪潮又会到来。

颈联“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是本诗的名句。作者下定决心,只要一息尚存,不管前途有多少困难,多少危险,都会革命不息,战斗不止,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两句不但对仗工整,诗韵铿锵,更是洋溢着“书生”意气,高扬着“壮士”情怀,表现了作者救国拯民、报国图强的雄心壮志。

尾联“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作者表达了即使再次面临孤独战斗、缺衣少食的艰难处境,也一定要手执利器,捍卫共和,拯救沧桑万民。读诗至此,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而又无比坚强的战士,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这一切都难不住他,为了创造一个崭新的天地,他毫不气馁、毅然决然地坚定前行。

刘伯承元帅的这首诗,境界壮阔,情辞并茂,既悲怆苍凉又激昂豪迈,这种沉郁慷慨的基调,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亲爱的读者,您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您点赞和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爱国名句,弘扬爱国精神!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