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残暴加上平时的狠辣,使得土耳其帝国和与弗拉德有敌对关系的欧洲贵族对他极其仇视。虽然他在多瑙河流于竭尽全力的阻挡土耳其军队,使得欧洲的基督教国家免受伊斯兰教国家的武装侵略,但是他嗜血或者说“见血即疯”的名号已经在欧洲形成了对自己极端不利的恶名。
十余年以后的1476年冬天,他在丧失外援的情况下,与数倍与自己的奥斯曼帝国大军战斗到了最后。战死之后,他的尸体被仇视恐惧他的土耳其军队分裂成数块,首级被送到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现在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为帝国王室献功。而罗马尼亚境内的斯那可夫修道院,作为他精神的供奉地,留存着他的传说和精神,以作为罗马尼亚后世人民对他的怀念。
而1897年,爱尔兰作家布莱姆·斯托克用弗拉德为原型创造了一个小说角色,原本嗜血的弗拉德变成了一个为了追求不老不死而专挑美女下手吸血,养护自己生命的吸血鬼恶人。
在小说剧情里,弗拉德变成了吸血鬼德古拉,他不满足于自己边远陡峭的封地城堡,利用单纯的律师和地产经纪人乔纳森·哈克,从古老的罗马尼亚将自己运送到英国伦敦。而哈克的未婚妻米娅为了找回自己的爱人,在怪物猎人范海辛的帮助下,成功截获德古拉的躯体,并且将其毁灭的故事。
《德古拉》小说偏重于书信交流,用哈克与米娅的交往书信,以及后来范海辛的日记,以及与友人的书信作为载体,抛弃以往平铺直叙的行文手法用大量的书信体文字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托德·布朗宁开辟了影像化道路
而在1931年,被誉为世界级的黑色电影先驱,恐怖片类型的开创者托德·布朗宁,借用布莱姆的小说剧情,在利用演员贝拉·卢戈西那种欧洲贵族与邪恶相互交融的个人特质,拍出了具有史诗意味的黑白恐怖片《德古拉》,用现在看来极端拙劣和廉价的效果,开启了德古拉这个角色在银幕上的征伐之路。
而真正把这个角色推向全世界的,是1992年,经过八十年代四大大师级别里最古典奢华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翻拍出来的作品《吸血惊情四百年》。
科波拉用自己深厚的古典主义浪漫色彩,将原本狰狞血腥的故事拍出了跨越几个世纪的浪漫感觉。《吸血惊情四百年》用舞台化的处理方式,淡化了德古拉的血腥,反而借助了他对于妻子伊丽莎白的情深,构建了一个为了伊丽莎白转世放弃自己生命与信仰的痴情男子的角色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