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
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商人,他曾经经营着多家剧院,也许是完美继承了父亲的商人基因,邵逸夫从小便有着强烈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
他曾在宁波庄市叶氏中兴学校读书,后来由于表现优异便转到了上海的“青年会中学”,这是一家由美国人开办的学校,邵逸夫在这里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口语。
虽然学习好,可邵逸夫的志向却不在学术方面,他的大哥邵醉翁在1924年创立了“天一电影公司”,邵逸夫则在1925年时加入哥哥邵醉翁一同成立“天一电影公司”,那时的他还只是个学生。
邵醉翁
在邵家兄弟开始涉足电影行业的时间,国内电影市场几乎处于空白时期,他们站在市场的前面,很快便打下了一片江山。
20世纪初,在上海的电影行业内,唯“天一”独大。
当然了,邵家兄弟的公司也不是完全没有竞争者,他们曾被6家同行组成的“六合影业”联合针对,只不过这种不正当竞争没有困住邵家兄弟。
1930年,邵家兄弟辗转到新加坡成立了“邵氏兄弟公司”,次年邵逸夫就前往美国购入一台能够有声音的电影机,那时国内的电影都还在无声时代。
邵逸夫
这样看起来,邵逸夫从商的路途好像是一帆风顺的,可真正伟大的企业家不经历风雨,是不会见到彩虹的,邵逸夫的考验即将来临。
1931年“918事变”发生后,邵逸夫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将公司从上海转移到香港,后来随着战争局势愈演愈烈,他又开始在东南亚开辟新的市场。
那时邵逸夫以为,只要每次多想一步,灾难就始终慢自己一步,但他错了,在世界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利益是脆弱至极的。
尽管邵逸夫已经“把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邵氏兄弟的产业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婆罗洲、爪哇多地,依旧还是没逃过战争的影响。
日本人在实行侵华的同时,也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无差别打击,日本人所到之处,民不聊生,生意自然也就做不下去了。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道,邵逸夫很聪明,他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法西斯发动的非正义战争最终会以失败告终,所以在战争之时,邵家兄弟尽可能的收拢资产保存实力,等待战争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