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征文|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已过古稀之年的她,白白的头发、沧桑的脸庞,见证了她艰辛磨难的人生之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姐弟三人培养成人,倾注了她太多的心血。我爱母亲,不仅因为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我,更重要的是她教育我如何做人,我从她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许多宝贵的道理。
七岁那年,我离开母亲的怀抱步入了学堂。每逢上学放学,母亲按时接送我,在我看来,母亲就是我前进的帆,我划着船,满载着母亲的期望和关怀,开始了漫长的求学路程。当一弯新月高挂夜空,在暗黄的灯光下,我总喜欢躺在母亲的身旁,听她温柔的声音讲出来的故事。从此,我开始懂得生活所赐予的酸甜苦辣,了解历史名人的曲折经历。可以说,母亲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远在东北谋生,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母亲的肩上,但艰难苦涩的岁月并没有动摇母亲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勤劳、吃苦、能干是出了名的。家里养了好几头猪,因为经济拮据买不起猪饲料,所以每天早晨天不亮,母亲就起床,首先到村外采够满满一筐新鲜的猪草料回来,夏天的露水湿透了母亲的鞋子和衣裤。
等到东方的天幕刚刚露出一点鱼肚白,母亲气也不缓一下,紧接着到地里摘菜,同时,她还端着一大盆衣服去河边浆洗,然后回家开始做饭。睡梦里的我常常被母亲在厨房里的忙碌声惊醒,就再也躺不住,主动起床过去帮忙,扫地、擦桌椅、扫院子。在母亲的督促下,我会读一会儿书,温习昨天的功课。每逢学校放假,吃过早饭后,母亲便带着我们去地里干些农活,刚开始我有些不情愿,怕吃苦,更怕烈日暴晒。盛夏时节的鲁西南平原被涂上了一层黑乎乎、绿油油的颜色,在茂密如林的青纱帐里,在齐脖深的玉米地里,在长势喜人的棉田里,人们劳作的身影时隐时现。后来,在母亲的指点下,我学会了一些农活,并在劳动中感悟到了快乐的滋味,懂得了许多生活的哲理,体会到只要有辛勤的付出,就必会有丰厚的回报。多少次,我放学回家,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母亲劳作的影子,那是镌刻在我脑海里最美丽的一幅画。
家里收入不多,供我们姐弟三人读书后更是捉襟见肘,母亲除了省吃俭用外,还挑着青菜到十几里外的地方去卖,所得的钱大都用来给爷爷和我们添件新衣服,而她自己却从不舍得多花一分钱,经常穿着一身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只有出门时,才会穿件略微好一点的衣服。
在母亲的生命中,她从没有善待过自己,总是顾念着他人。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母亲却怀有一颗同情之心,村里来了说书唱戏的,热心肠的她总是在饭点准时给人家端汤送馍;平时省吃俭用,邻里乡亲碰到困难她总会变得慷慨大方;谁家添了娃娃,母亲总要送去鸡蛋、红糖表示祝贺;别人家娶媳嫁女,她会毫不吝啬地送上一条床单、一个水壶。东西不在乎贵贱多少,我从母亲的身上懂得了善良、淳朴、厚道、诚实的含义,明白了帮助、温暖他人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我最难忘的还是母亲时时关注我的学业,她希望看到我活得有出息。1986年,我带着满腹的憧憬与梦想和母亲的期盼与重托,走进郓城一中的考场,渴望能考上一中,进而再叩开大学的殿堂。谁知道在考试中,我高烧不退、全身虚弱无力,虽然我坚持答完了试题,但终因身体不支、心情焦虑而影响了考试成绩,结果我只能与理想的学校擦肩而过。那个黑色的七月,失望、郁闷占据了我生活的全部,知儿莫如母,母亲没有责怪、冷落我,她用悠悠母爱抚平我内心的伤痛,她劝慰我说:“人活一辈子,难免会遇到沟沟坎坎,男子汉大丈夫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母亲的话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力量,我又回到了学校复读,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在学习上更加刻苦用功,第二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郓城师范,当我把入学通知书拿给母亲看时,她的眼里飞出了欢乐的泪花。那天上午,母亲破天荒地炒了四个菜为我祝贺,全家人以茶代酒,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顿饭我至今回想起来余味犹香。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汗水,无怨无悔地实现着人生价值。母亲依然关注着我的教学状况,每逢我在教学上偶有得失,母亲总是伴我欢喜、伴我忧伤。多年来,我在工作中从不敢有些许怠慢,唯恐伤了母亲的心。
母亲的事迹平凡中折射出伟大,普通中蕴含着崇高,虽然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改变着我。我恨自己拙劣的文笔不能抒写出对母亲的敬爱,但我仍衷心祝愿母亲在晚年快乐、平安、健康、长寿。
赵金厚
壹点号 一缕春风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