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相映红
——简析古诗词中的“红”字王传学
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唐代诗人崔护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在清明节那一天,独自到城南游玩,见到一户村舍,桃花环绕,便上前敲门求饮。有一年轻女子给崔护送水,四目相对,情意殷切。崔护告辞后再没有光顾。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日,崔护旧地重游,风景依旧,而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不胜惆怅,便在门上题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这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无限怅惘之情,回环往复、曲折淋漓的表达了出来。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成为人们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句中的“红”字,写出了往昔少女红润的面容与桃花的红艳交相辉映,使诗人至今回味,仍觉愉悦、欢畅。这里的“红”便有了欣喜、快乐的情感意义。而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红”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具有温暖、快乐的情感义。
“红”作为七色中最鲜亮的颜色,在古代诗文中随处可见。它除了表示通常的“红色”外,还具有不同的隐含义。例如: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例(1)写的是江南春景。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它与绿波粼粼的江水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春景图。这“红胜火”的江花,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充满着蓬勃向上的热烈景象。例(2)写诗人停车欣赏深秋枫林美景,惊喜地发现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锦,如披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一个“红”字,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古诗词中,“红”还常用作“花”的代称。例如: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例(3)写春天里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黄鹂在欢快地唱歌,丛丛绿树掩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诗中的“绿”指绿树,而“红”则是花的代称,泛指色彩艳丽的春花。例(4)写出了词人对海棠花被风吹雨打的担忧。“绿肥红瘦”说的是绿叶显得多了,而红花则显得少了,“红”指代海棠花。以上两句采用以“红”色代花的手法,使诗句的语言更加精炼,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丰富了诗词的意境。
“红”色还可以象征人的健康、年少。例如:
(5)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李白《赠孟浩然》)
例(5)写孟浩然年轻时厌弃做官,一直到老都寄情山水的高洁品格。句中“红颜”的“红”,象征体健、少壮;“白首”的“白”,象征体弱、迟暮。此句运用“红”“白”两个色彩词相对应,概括了高人隐士孟浩然从少年到暮年的隐士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