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故乡的元宵的写作特点,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07 21:39:54

最近刚一复工,年初积压下来的许多工作都急需完成,每天都加班到很晚,真是又忙又累。今天刚好有点时间,就很想读一读汪曾祺的文章,调整一下心情。

汪曾琪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之一,读汪老的文章,有一种闲适的心情。仿佛有人在聊天说地,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有种“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温暖。在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的生活里,能偶尔抽个闲暇坐下来,读一读他的文章。让自己的心灵稍微歇息一会儿,感觉真得很奢侈。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笔下,一些生活中的人和物,都能叙述的入骨三分,惟妙惟肖。除此之外,他的写作手法也是登峰造极,今天我就对汪曾琪的《故乡的元宵》进行拆解。从构思、语言和写作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拆解。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的写作特点,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原文(1)

一、巧妙构思,创设意境。

本文总体来说是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说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接着一件件叙述家乡的元宵节是怎样过的,白天是非常安静的。只有送麒麟,高声唱着歌。但由于既没有表演,又没有动作,曲调又过于简单,一点也不让人兴奋。而赌钱的摊子,也没有人。只有草巷口有一个吹糖人的。北京口,有一个捏面人的。当然也可以到天地坛,看人拉空竹;可以去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总之,白天无论到哪里,都是很安静的。描写出来的似乎都是静物,就是拉空竹也似蛮牛似的叫。

而元宵节是要等到晚上,才真正地热闹起来。先是点灯,叙述了家中各种的灯;可以去上街去看走马灯,还有孩子玩的各种各样的灯;然后仔细描写了看围屏,看放烟花、放高升、放红灯笼。

最后,说年过完了,第二天就是十六,所有的店铺就大开门了。

很明显,文章在整个表达上“欲扬先抑”,先写白天的安静和冷清,反衬出晚上的热闹与喧哗。是按照时序变化法来描摹元宵节的一天。读着读着,你好似就跟着一个很闲散的小孩子,无所事事的,从早到晚在街上游荡,就想等着晚上热闹一下,好好过个元宵节。

文章叙述得非常朴实自然,但却轻轻松松将你带入到这一生活场景中,难以自拔。这恰是汪曾祺文章的魅力所在。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的写作特点,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原文(2)

二、语言

散文的语言表达着作者独特的个人的品格,尤其能真切地表现出作者“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品味,比如说从词语、表达方式、句式、标点符号、语言特色来简要分析。

本文中作者在描绘记忆中的童年过元宵节的一幕幕场景,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叙述大多以白描为主,目的是将故乡形式多样过元宵的民俗次第呈现,更具艺术张力。

01表达方式

作者的散文以“短句”出名,句子长短句搭配,带动了整个文章的节奏感。长句显得气势十足,短句则简洁明快。短句与长句参差呈现,使得文章相映成趣。

作者对青春年少的怀念是非常浓重的,然而他却将如此充沛的感情淡开,娓娓道来,具有独特的魅力。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在描述中使用了许多的口头语,如“大头和尚戏柳翠”“赶老羊”“天嗡子”“正日子”“小开门”“大开门”。“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这样的俗语,使得整篇文章地方特色浓郁,又自有寓意。他可以说用语言描绘了生活和性灵的最原生态,这种风格充斥在整篇文章中,以其独特的白描手法呈现每帧画面。

02标点符号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最明显的是用了五个破折号。前四个: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拉“天嗡子”——即抖空竹;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这几个都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最后一个”嗤——灭了“是表示声音的延长。正因为他非常具有家乡特色的用词,如若不解释大多数读者是不理解其要表述的内容的。

文中使用的一连串四个“格炸炸”也是非常醒目。用这些拟声词创设出的咋咋呼呼、虚张声势却并不热闹的送麒麟场景,一下子就呈现于读者面前了。这样的活动对小孩子没有吸引力,但也是作者记忆中最主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接着连用了三个问号,反映了作者真的心里很疑惑,时至今日还是不明白。现在看来大概就似一个开场白。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

“嗤”描述的是放高升时的拟声词和作者用“起、升、灭”一连串的动词,形象而富有画面感,生动地描绘出了放高升时短暂的过程状态。

沙叶新对汪曾祺的评价是;"他重视文字,精于遣词造句,但写出来又是大白话,毫无斧凿痕迹,亲切地是你想去拥抱他。"

03修辞

在修辞手法上,“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下卧着”,这里把在正月里活跃万分的骰子,此时安安静静地在碗底待着的状态,摹画得惟妙惟肖,是典型的拟人。

“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这是比喻和拟物。把空竹发出的巨大响声很有特点地表现出来。

“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 ——汪曾祺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这里连用的“五个没有”是典型的排比,用来加强语势、就更显出元宵节时白天的冷清和安静。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寂寞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这里用了“一个…一个…一个…”的排比句式,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眼前很鲜明地出现了一个很有排场的送麒麟场面。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的写作特点,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原文(3)

三、写作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是一篇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中描述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了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性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以及一位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念。

散文不仅要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借助这些“人、事、景"来展示真实的自我。即林语堂所说:“个人之性灵之表现。“

我记得汪曾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一屋子的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这里是写景吗?这里是在述说幼时对母亲和家的感觉。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这句话乍一看,很是显得枯燥乏味,也因此更加显现出了一个小孩子,在毫无目标瞎逛时所感到的百无聊赖。这浓郁的乡野气息是不是扑面而来了呢?

年,就这样过去了。

文章结尾的这一句蕴含着作者多少对元宵节的留恋,对故乡习俗的怀念和对美好岁月流逝的感慨啊。

文中作者在写景物和民俗时加入了很多处处留有自己幼时生活的痕迹,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而景物所引起作者的情感波动,进而付诸于文字。有一种烟火气,有一种温馨的美。烘托出一种烟火人间、温暖和谐的意境来。这样的文字才真切地打动了我的心。

结语

“这样一个集文、字、画、诗于一身的文人雅士,又通俗得那么优雅温暖,真是个异数。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代表着的中国大夫这个稀有品种也彻底绝种。汪曾祺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生命的温暖“,他一直在,而且一直滋养着一代代人。错过汪曾祺是你们自己的损失。”

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给读者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淳朴粗放。它折射出了历史积淀与发展脉络,又融入了家乡每个人的骨血,成为了成长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