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注释:
1.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公元1889年9月26日—公元1976年5月26日),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哲学不仅不可能是实践哲学,而且还是根本反对实践哲学的:海德格尔一生只关心存在的问题,关心存在论,对存在者层面(ontisch)或具体的事情一点也不关心.
2. 嚆矢: hāo shǐ 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庄子.在宥》:「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接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也称为「骲箭」、「鸣镝」、「响箭」
3. 滥觞:滥觞:读音为làn shāng,本谓江河发源之处水极浅小,仅能浮起酒杯, 后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端。 [2] 出自《孔子家语•三恕》:“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结合文献,概括“滥觞”有如下义项: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2>,指小水。例如:南朝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指出:“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4>,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例如: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沧浪诗评》中评价盛唐诗时这样写道:“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5>,泛滥;过分。例如:《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本文推断应为波及,影响之意。
4. 卡尔维诺: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年10月15日—1985年9月19日),意大利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等。卡尔维诺生于古巴哈瓦那,随父母移居意大利。毕业于都灵大学文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战后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通向蜘蛛巢的小路》。20世纪50年代起以幻想和离奇的手法写作小说,或反映现实中人的异化,或讽刺现实的种种荒谬滑稽。
5. 树上的男爵:《树上的男爵》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小说思维活跃、思想深刻,深刻的刻画了现实的种种弊端,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思考。主人公: 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贵族家庭的长子,在12岁的时候为了逃离父亲的权威和控制而爬上了树,在树上开始了包括学习、打猎、恋爱在内的生活,在其 65 岁时攀住路过的热气球而消失了。超现实主义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体现的了作者乃对于权威的反抗意识及对自由的追寻。
6. 振翮:振翮,zhèn hé 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努力奋发向上或经济正高速发展、在腾飞等。
(笔者:本段主要引出当前家庭与社会传统期望之间的矛盾,以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注释:
1.超越性:超越性(transcendence)一词来自拉丁文transcendere (意即超过、攀越)。它描述两件事物之间的关系,如神与世界、动物和植物、认知者与被认知者等,其中一样超过另一样,或外在于另一样。它也暗示在这两事物之间是不连贯的、或有断层的。虽然如此,却有方法可以从一样到达另一样,而这过渡或者是在实体上,或者是在认识上。超越性是内在性的相反(后者强调留在里面,或居于上面),不过其实二者也是互相补充的。另外,天主教会对超越性也有自己的理解。
2. 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3. 张本:释义一:作为伏笔而预先说在前面的话;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左传•隐公五年》“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 ,王使尹氏、武氏助之。 翼侯奔随”。晋杜预注:“ 晋内相攻伐……传具其事,为后晋事张本。”释义二:起源于;开始。宋李心传《以来朝野杂记甲集•财赋一•东南折帛钱》:“东南折帛钱者,张本于建炎,而加重于 绍兴。”释义三:原由;依据。《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喇虎道:‘你每不知事体,这出银殡殓,正好做告状张本。这样富家,一条人命,好歹也起发他几百两生意,如何便是这样住了?’”
4. 自持:
1>、自我克制。《史记•儒林列传》:“ 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
2>、自守;自固。《商君书•农战》:“国不晨,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
3>、谓自己掌握或处理。宋 秦观 《清和先生传》:“然先生遇事多不自持,以待人斟酌而后行。”
4>、自己维持;自己坚持。《汉书•公孙弘传》:“今事少间,君其存精神,止念虑,辅助医药以自持。”
5. 沉锚: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沉锚效应普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笔者:本段主要从人性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的否定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分析。)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注释:
1. 麦金太尔:麦金太尔(1929- )早年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先后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波士顿大学与维特比德大学,现任美国鹿特丹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与哈克荣誉教授。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麦金太尔以其大量的著作,对摩尔以来的元伦理学进行了不懈的攻击。他的重要著作《追寻美德》(1981)、《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1988)以及《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在对西方现代性的根源的追溯中,促进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
2. 肯綮:kěn qìng典故名,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笔者:本段主要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探讨对自我认知的感受)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注释:
1. 孜孜矻矻:汉语成语,拼音是zī zī kū kū,意思是勤勉不懈的样子,出自《争臣论》。
2. 韦伯之言“祓魅”:应该是:祛魅”,disenchantment,这个词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是一个社会学用词,指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理性化)中,人们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祛魅”以后,世界进入价值多元化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方面发生分化。 对消逝的艺术之“魅”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中,不得不提到的是本雅明。他认为,在新技术对传统艺术造成威胁以前,艺术品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在作品周围的“灵韵”。灵韵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艺术的原真性,也就是艺术品诞生的此时此刻,独一无二性;二是艺术的仪式性,也就是艺术的展示价值与供人膜拜的功能。随着现代性程度的不断加深,后现代主义随之而来,摄影艺术、波普艺术、装置艺术的不断出现,不仅艺术品显形为寻常物,而且让艺术家显形为平常人,围绕在艺术之中的魅惑被驱散了,标志着艺术逐步从“赋魅”来到了“祛魅”的时代 。
(笔者:本段主要从追求理想实践道路上的感受探讨自己认知的对错)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注释:
1. 觇 : chān 看,偷偷地察看:觇望。觇候(侦察)。觇标(一种测量标志,用几米到几十米的木料或金属制成标架,架在被观测点上作为观测的目标)。
2. 反智倾向:反智主义存在于许多国家、许多文化、许多领域、许多人群和许多层面中,以上任何一条不同,都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广义上来讲,它是在基于清晰立场和不同思维的基础上,不同阶层或人群中产生的分歧与矛盾的产物,它是对矛盾对分歧的总结,对大众的思想做出的思考。狭义上来讲,在有知识理论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反智主义即是悖逆真理,违背正义,是错误的,是要受到谴责的,是需要权威来正确引导的。
3.尼采的永远重复:应该是“永恒轮回”。尼采于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出一个观点,骆驼是负重,意味着人的忍受、被支配命运的阶段;狮子是食肉动物,意味着人的凶猛和强大,是一个进攻性的阶段;而婴儿则是返璞归真,意味着创新和开始。这三种动物分别代表了人的三种精神变化。永恒轮回是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尼采在其重要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着重论述了这一观念,他说永恒轮回是本书的“基本概念”。尼采还在《快乐的科学》、《权力意志》等著作中论述了这一观念。可是,尼采在谈到这一观念时常常表露出一种异样的情感。他一再说永恒轮回是“最深邃的思想”,又说它是“最棘手的思想”,甚至说这一观念“高出于人类和时间六千英尺”,如此等等。 永恒并轮回不是尼采首创的思想,这个思想在古代东方、在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比如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等人那里已经出现过,在梳理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的时候尼采熟悉了这个思想。尼采承袭赫拉克利特的两条基本世界观理论,第一条是关于世界本身的理论:是一种生成论而非存在论。
4. 洵: xún,本意是指洵河,源出秦岭南麓沙罗幛,南流到两河关纳,在旬阳县入汉水,也指诚实、实在。该文字在《诗•陈风•宛丘》和《诗•邶风•静女》等文献均有记载。 诚实,实在:洵美。疏远。流泪:洵涕(默默流泪)。
5.陈年喜:生于1970年,商洛市丹凤县人。常年在外打工,并写诗多年,在《诗刊》《青海湖》《中国诗歌》《山东文学》《五台山》等杂志发表诗作若干,有数首作品入选全国性选集并获奖。在当爆破工人时,写下代表作《炸裂志》,受到广泛关注。
(笔者:本段主要从家庭和社会的第三视角出发,探讨自我认知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注释:
1. 玉墀:[ yù chí ]1>.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汉武帝《落叶哀蝉曲》:“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南朝 宋 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洒零玉墀,雨泗丹掖。” 2>.台阶的美称。南朝 梁 沉约《三妇艳》诗:“大妇扫玉墀,中妇结罗帷。”
2.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拼音是yuán shēng jiā tíng。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3.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米沃什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漂泊、动荡、凶险、屠*与在时间中的遗忘,当然,还有贯穿于他的诗歌写作中的拯救。米沃什的全部诗作可以看成是一首挽歌,一首关于时间的挽歌。当面对时间和时间带来的一切:变化、破坏、屠*和死亡,米沃什感到惶恐、困惑、悲伤,甚至无能为力。但他没有忘记、也不曾放弃他诗人的职责。他试图真实地记录下这一切,同时也在他的诗中包含了对人性、历史和真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
4.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笔者:本段主要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中更进一步的认识自己)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注释:
1. 婞直:,读音xìng zhí,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倔强;刚直
2. 遗世独立:,汉语成语, “遗世”的意思是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独立”的意思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出自《前赤壁赋》。
(笔者:本段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认清自己脚踏实地朝着目标迈进)
完:太白於长安
笔者语:文章字数不多,然旁征博引,兼顾中(语法)西(例证),行文逻辑清晰。是考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