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中,《故都的秋》是一篇重要的文章。这篇课文是散文家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在白色恐怖的背景下,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文章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对比、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概括并赏析作者在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体会散文中情与景的交融。
3.理解作者通过颂秋和悲秋,发出的对家国命运的喟叹,体会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沉重的心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概括并赏析作者在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体会散文中情与景的交融。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颂秋和悲秋,发出的对家国命运的喟叹,体会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沉重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秋天都以其独特的情韵撩拨着众多文人墨客的心弦,于是有了陶渊明的悠然采菊东篱下,有了李白的饮罢仰视长空雁,有了张继的江枫渔火宿客船……他们或闲适,或豪情,或愁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笔下的秋——《故都的秋》,去体会其中的秋味与秋思。(板书:故都的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总体印象是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清、静、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文章具体描绘了哪些秋景图?概括一下。(教师播放北平秋景图的幻灯片)
明确:五幅,分别是秋院(第三段)、秋槐(第四段)、秋蝉(第五段)、秋雨(六到十段)、秋果(第十一段)(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有感情的朗读并深入赏析。
明确:
秋院图中作者描写了破屋、碧空、鸽子、牵牛花、秋草等景物,作者的笔触清淡而疏朗,所描写到的色彩也均为冷色调,突出了萧瑟的秋意。
秋槐图中作者通过写落叶以及那微不可见的扫帚细纹,突出了一个静字,让作者既感到细腻清闲又有些落寞。
秋蝉图则借描绘“蝉”这一本身就自带秋意的形象,突出了故都的秋悲凉的意味,让人产生孤寂之感。
秋雨图写秋雨及雨后灰沉的天色,穿着青布衣的都市闲人立于桥头闲谈着,展现出一份闲适、安逸的图景,同时那拖长的京腔又给人一种空荡之感。
秋果图则是借那微黄的颜色暗示秋景的衰败之势,亦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凉。
2.作者描绘的这些秋景图都是寻常景象,很多人认为北平的宫殿、园林乃至郊外的香山红叶等等都更能体现北京的秋味,那么作者为什么选取了“破院,牵牛花,扫帚印,都市闲人等”来描摹秋景呢?
明确:作者从最普通、最平民化的视角来描绘秋景,正是因为这些细腻的、深入的描绘,才能更深刻的表达作者主观的、直接的感受,使读者读来更亲切,也与文章清、静、悲凉的基调更相符。
3.同桌交流:我们通常在写文章时会表现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歌颂“情、净、悲凉”之秋呢?(出示写作背景)
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正值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胁,战乱频起,民不聊生,郁达夫也过着居无定所、四处躲避的生活,作为爱国之士,他对国家的黑暗未来和个人的命运都有着深切的关怀,因此文章中展现出一种悲凉之感。因此,借对故都秋景的细致描绘,抒发内心深处的郁闷及对故都的怀念赞美。故都的秋是作者心中的秋,是大时代下祖国命运的秋。(板书:忧伤、郁闷、落寞)
(四)拓展延伸
学生再次大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五)小结作业
写一篇描写家乡秋景的文章,要求:能体现你对家乡的感情,不少于800字。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北平秋景的感情。其次,对郁达夫其人的生平及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结合作家作品背景展开指导学习,知人论世。
详请咨询:芜湖市侨鸿国际写字楼中公教育
职位匹配链接,看你能考什么岗位http://ah.offcn.com/zg/whzwjs/?area=wuhu&uid=lsy45199
文章转自:http://wuhu.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