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了解更多】可免费下载教案
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妖娆”“风*”“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重点
1.领悟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难点
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课前准备
1.*的生平简介。
2.北方的雪景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为中华民族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虽历经沉沦却仍能傲世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在戎马生涯中不断写就传世佳作、文武兼备的人,一个虽有这种或那种缺点,却仍有无限魅力的人。当外寇入侵、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在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写出了这传世杰作。这就是*。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领袖的词作《沁园春·雪》。(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主要著作收入《*选集》《*文集》《*诗词集》。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从听读入手,来领会全诗。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音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分外(fèn) 莽莽(mǎnɡ) 妖娆(ráo) 折腰(zhé)
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xùn)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莽莽:①形容草木茂盛。②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词中取第②义。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①弯腰行礼。②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词中取第②义。
风*: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2)交流反馈听读感受。提示: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了对华侵略。
四、课文精读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3句和诗题有什么联系?“千里”“万里”反映了什么?
这3句开篇点题,突出了“冰封”“雪飘”。“千里”“万里”是互文,是说“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它描写了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了诗人视野的辽阔。这3句总写祖国北方的雪景:一望无垠的大地,坚冰封冻;茫茫无际的长空,大雪飘飞。“北国风光”是多么壮观!
2.“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
(1)一个“望”字,写登高纵目远看。这个“望”字贯穿到哪一句,或者说,诗人“望”到哪些景物?
贯穿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最后一句虽然主要是想象,但这想象还是“山”“原”与天相接的景象而引起的。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这7句,都由“望”字所贯串,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所见。
(2)“惟余莽莽”的“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惟”就是“只”“仅仅”。“惟余莽莽”就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这个“惟”字,准确地表达出广阔的天地间只有白雪,除此以外,其他一切都不见了。
(3)“顿失滔滔”的“顿”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
“顿”是“顿时”“立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的气势。这个“顿”字,突出了天寒地冻,表达出结冰速度之快。
(4)“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相承关系?
“惟余莽莽”承应“万里雪飘”,“顿失滔滔”承应“千里冰封”。二者把“冰封”“雪飘”表达得更准确,描写得更具体。
到处是严寒冰雪,但并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你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诗人眼里,蜿蜒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蜡塑成的大象在奔跑,再远望天际,天地相连,群山高原好像有意要和老天比一比高低。诗人在这里是借景抒情,写出了祖国人民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精神。前两句对偶工整,用词准确:“山”“原”写景物,“银”“蜡”写色彩,“蛇”“象”写形状。
(5)“舞”“驰”二字写什么?有何作用?进一步启发:“山”“原”是不是真的在“舞”、在“驰”?
写动态。二字把本来是静的景色写成动的形象,使其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这也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激动的情绪。“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概括“舞”和“驰”,赋予动的形象以人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
学生齐读“望长城内外”7句,体会其“总”和“分”的关系。这7句“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承上面“雪飘”“冰封”而来,“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是合写“山舞银蛇”和“原驰蜡象”,而这7句又都由“望”字所领起和贯串。
提示:这是写的一片银色世界,银色的特点是洁白而又美丽。“冰”“雪”“银”“蜡”,都是白色,作者不写一个“白”字,却十分有力地展示了白色的画面。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等到雪过天晴,红艳艳的阳光映照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特别好看。这使人想到中国人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须晴日”,表达出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念;一个“看”字,正是对革命的光辉灿烂的前景的展望。这3句,既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又画出了美好的革命理想,写得情景交融。
这里的“看”字和上面的“望”字在表达内容上有什么区别?
二者虽然都是用眼睛,但前者写登高远望辽阔的河山,是高瞻远瞩,后者写仔细观看艳丽的景色,是端详欣赏,“望”和“看”用得精确,不能互相调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的诗词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正因为诗人有拯救黎民之才、改造社会之志,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再次品味诗词,感受一代伟人*的魅力。
二、巩固理解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境界呢?于是,词就进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江山”一句是承上,“如此”是指上阕中壮丽的风光。“无数英雄”是启下,概括了下阕所议论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
“引”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它把“江山”和“英雄”联系了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英雄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竞,就是“争着”。
2.“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
(1)“惜”是什么意思?它贯穿到哪一句?有什么作用?
“惜”是“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它贯穿到“只识弯弓射大雕”,领起对下面历史人物的议论,概括了历代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不足之处。
(2)“输”“逊”是什么意思?
都是做“差”讲。
(3)为什么要在前面加“略”和“稍”?“只识”说明了什么?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汉武帝有雄才大略,给国家开拓了疆域,创建了业绩;唐太宗和宋太祖也都是开国皇帝,武功昭著;而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的武功更是赫赫有名,他们对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起过不同程度的作用。诗人把他们置于“无数英雄”之列,都有肯定的意思,但他们又毕竟是封建帝王,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而且只懂“武功”,不大懂得“文治”(“文采”“风*”)。因而用了“略输”“稍逊”,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对他们的功绩,既不夸大,又不缩小,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和评价,含蓄而又恰如其分。至于对成吉思汗,肯定得更少些,所以用了“只识”二字,也非常准确。对这五个封建帝王的评价,都用“惜”字领起和贯串,“略输”“稍逊”“只识”都有“惜”的意思。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数”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是“点算”“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他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肯定了今天的“风流人物”。这3句是议论的中心。“俱往矣”三字,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宣告了旧时代一去不复返,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是创造历史、振兴中华的真正英雄。这3句又与上阕结束的3句相呼应,说明在今天只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才能创造出崭新的历史,迎来“分外妖娆”的光辉的明天。
(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过去的历史人物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风流人物,即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是今天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只有他们才是祖国河山的真正主人,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三、探究升华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画面雄丽,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气魄豪迈。在写景中,作者融进了浓烈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词作纵横千万里,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浑然一体。整首词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想象,有静景、有动景。“情”由“景”生,“议”由“情”发,写景是议论、抒情的铺垫,议论、抒情是写景的升华。
四、文章脉络
成吉思汗:只识()
五、文章主旨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描写了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并由评论历史人物转而赞扬当代风流人物,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六、写作特点
(1)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①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化静为动:山、原——舞、驰。
③动静结合:静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山舞、原驰。
(2)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①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
④借喻:红装素裹。
(3)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意象鲜明。下阕评论古代帝王与抒写革命抱负相结合。“情”由“景”生,“议”由“情”发,情景交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七、板书设计
寓情于议(评古代帝王)歌颂当代英雄(热爱祖国山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朗读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研究朗读技巧的同时就会不自觉地从诗词的字、词表现力及表现的情感入手来鉴赏诗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教学更是应该在朗读中进行。学生对伟人*有了一个认识,从诗词的语言中来赏析诗词这一点,本节课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这应该是一堂有效的语文课。